作者: 楊華
報告文學。作者柳青。發表在《人民文學》1955年12月號。這篇作品通過一些藝術形象的描繪,表現了一種深刻的思想,這就是“看一個運動是不是到了高潮,就要看平素落后的人是不是投入了運動”。在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勝利農業生產合作社的發展過程中,原來抱著“混社”態度的陳恒山,高興地奔上了合作化這條路;宋志讓這個堅定沉默的保守派,受到了所有人的攻擊,他用眼淚為私有制送了終;不知道農業社這個名字的聾子,也積極地叫嚷著要聯合;準備在社會的激流中旋轉一圈就要歸于幻滅的泡沫,也被帶動起來,隨著生活的激流前進了。人們心理的變化,反映了社會主義革命的深刻影響。作品還從生產力的角度,挖掘了農民心理變化的原因,就象作品中所說的那樣:“用社會主義思想教育農民,不能靠抽象、籠統的說教,而必須靠互助組、合作社多打糧食,提高生產力的事實去教育人們,使他們覺得走這條路對自己有利,如果不照這樣生活,就是吃了虧。”比如作品寫到陳恒山的變化,就是因為過去他“光是沒朝鎬河灘里的石頭借過錢”。合作化使陳恒山夠吃、夠穿、夠用了,這才促成了他“睡在床上也覺得渾身是勁”的變化。作品所反映的這種可貴的思想,顯示了作家高遠的政治眼光。這篇作品有兩個鮮明的特色,一是寓深廣的社會歷史內容于人物言談舉止的真實描繪之中,比如陳恒山蹲在地上,吸著旱煙,用心聽著廣播以及象小孩子一樣合不攏嘴的情態,他對著收音機講話的情景,真切地表現了社會的前進引起人們精神心理的巨大變化;二是作品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泥土氣息。在作品中,作者用純樸的文字、誠懇的語調,敘說著秋收時節鎬河岸上的村莊異彩紛呈的生活場景,描寫著農村中人們心理的變化過程,渲染著富有時代特色和歷史縱深感的風俗圖畫,使人感到如話家常般的親切和質樸。
上一篇:郎偉《一九三四年的逃亡》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周魯俠《一只愛哭的貓》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