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劉向·所寶者賢臣
亦題《秦欲伐楚》。西漢志人小說。劉向撰。原載《新序》卷一《雜事》。趙仲邑編《新序選注》錄入。故事發生在諸侯紛爭的戰國時期。敘述秦國企圖攻打楚國,先派使者使楚借“觀楚之寶器”為名,以觀楚之“得失以圖之”。楚國大臣昭奚恤識破了秦國的陰謀,在秦使到達時,沒有讓秦使觀看“和氏之璧、隨侯之珠”等珍寶,卻在郢都西門內設置了六個迎接秦使的壇,一在東,一在西,四個在南面。使者來后,昭奚恤很客氣地讓使者就坐東邊上位,自己坐西壇,南面四壇分別坐著令尹子西、太宗子敖、葉公子高、司馬子反這四位大臣。昭奚恤首先告訴秦使:“楚國所寶者,賢臣也。”然后具體介紹道:“倘要治理百姓,使糧倉充實,使百姓各得其所,有令尹子西在這里?!币韵掠謴耐饨?、軍事、政治等其它方面介紹了太宗子敖、葉公子高、司馬子反及昭奚恤本人。一席話說得秦使驚懼異常,無言以對,回國后只得告訴秦王“楚多賢臣,未可謀也”。于是攻打楚國的計劃只好取消。這則故事據趙仲邑先生講本屬虛構,作品的目的也只在于通過這一虛構的事件來說明賢才對國家的重要性。作品結尾引用了《詩經·大雅·文王》中的詩句:“濟濟多士,文王以寧。”正說明了作品主旨之所在。小說敘述語言少,故事情節的進展完全隱喻在人物對話之中,人物對話又以一主要人物語言為主體。行文中有楚王與臣下子西和昭奚恤的對話,商量對策,表示事件始發階段的情況; 有昭奚恤在迎秦使會上的講話,表明事件發展到高超階段的情況; 有秦使返秦后的話,交待事件的結局。當然,人物語言的功能還在于表現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如楚王的善于聽取臣子的意見,令尹子西的誠實,昭奚恤的富于謀略、練達持重等,都從人物語言中昭示出來。本文語言簡練,鋪陳排比,頗有戰國說士之風。其突出表現即昭奚恤設壇對秦使的那段話。昭奚恤把楚國各善其能的眾多賢才鋪排出來,一氣道出,既顯示了楚國的強大,和造成這種強大的原因,使對方聞而生畏而卻步,又渲染出了一種所向披靡的氣勢,突出了 “賢才是國寶” 的主題。作者以歷史人物為基礎,進行巧妙虛構,情節集中,故事性強。文中的人物并非同一時代人,楚宣王是戰國時楚君,昭奚恤是宣王時人,而令尹子西則是春秋時秦昭王、秦惠王時人,與宣王相距100多年。作者這樣虛構故事情節,當然是在文學意識支配下進行小說故事創作。
上一篇:《秦漢·應劭·怪神》簡析
下一篇:《先秦·列御寇·扁鵲換心》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