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兩晉南北朝·吳均·成武丁
亦題《桂陽成武丁》。南朝梁志怪小說。吳均撰。原載《續齊諧記》。《太平御覽》卷三十一、《藝文類聚》卷四、《草堂詩箋》卷四均錄載。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輯釋》選入。是一則七夕傳說。敘述:桂陽人成武丁,有神仙之道,常在人間。忽一日對其弟說:“七月七日織女就要渡過銀河,各路神仙都須回到天宮。我先前已經受到召喚,不能停留,現在就同你告別了?!钡軉栐唬骸翱椗疄槭裁匆珊?你走后什么時候回來?”成武丁答:“織女要與牽牛短暫相會。我這一去三年后回還?!贝稳眨涠∈й櫋H碎g至今傳說織女嫁給了牽牛。作品通過對七夕傳說的敘述,寄托了人們特別是婦女的美好愿望。據記載成武丁實有其人,作品以“有仙道”為由,讓一個真實的凡人敘說神界的事情,從而點出七夕的來歷,構思不可謂不奇。牛郎織女的故事由來已久,流傳甚廣。《詩經·大東》已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的話,把牽牛、織女二星想象為兩個人。西漢時期,就有了織女渡河之說,《白貼》卷九十五引《淮南子》佚文曰:“烏鵲填河成橋,而渡織女。”至東漢時,牛女故事基本成型。有《古詩十九首》詩文可以為證:“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涕泣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到了魏晉南北朝,牛郎織女七月七日相會的傳說,不僅為詩家播入詞章,而且在民間廣為流傳。此后,七月七日遂成為一個節日。每到這一天,婦女們陳設各種瓜果于紙做的織女像前,一則乞求織女保佐瓜果豐收;更主要的,是希望織女賜給自己一雙靈巧的手,故俗稱“乞巧”。此風俗在中國廣大農村至今猶存。
上一篇:《先秦·列御寇·御寇射箭》簡析
下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葛洪·戚夫人》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