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傳釋詞》的主要內容,《經傳釋詞》導讀
《經傳釋詞》是研究經傳古籍虛詞的著作。清代王引之著。成書于清代嘉慶3年 (1798) 以前,嘉慶24年(1819)有家刻本。后有學海堂 《皇清經解》本,錢熙祚 《守山閣叢書》本等。1956年中華書局據清同治戊辰(1868)成都書局《高郵王氏〈經傳釋詞〉并惠安孫氏 〈補〉 〈再補〉合刊》本校印,附以王引之 《詞語誤以實義》、章炳麟《王伯申新定助詞辨》、裴學海《經傳釋詞正誤》三文,并一律加以新式標點。1984年有湖南岳麓書店排印本,增附黃侃、楊樹達批語370余條。
王引之(1766-1834),字伯申,號曼卿,江蘇高郵人。清代訓詁學家。嘉慶進士,官至工部尚書。其父王念孫為音韻訓詁大家,引之承父業,世稱王氏父子。尚著有 《經義述聞》等。
本書集經傳古籍中的單音虛詞160個,并以之為條目,按聲紐的喉、牙、舌、齒、唇順序排列,編為10卷。本書例類有 “常語”、“語助”、“嘆詞”、“發聲”、“通用”、“別義”等。釋詞方式有: “舉同文以互證”、“舉兩文以比例”、“因互文而知其同訓”、“即別本以見例”、“因古注以互推”、“采后人所引以相證”等。本書的取材范圍和編撰目的,作者 《序》 云: 自 《九經》、《三傳》及周、秦、西漢之書,凡助語之文,遍為搜討,分字編次,以為 《經傳釋詞》十卷,凡百六十字。前人所未及者補之,誤解者正之,其易曉者則略而不論。非敢舍舊說而尚新奇,亦欲窺測古人之意,以備學者之采擇云爾。”(中華書局,1956年版。以下引文同此,不另注。)
本書內容,主要是闡釋西漢以上單音虛詞的用法,而對復詞或單音詞的連用,在釋文中也偶有所及。如“庸”條下的“庸何”、“庸安”、“庸詎”、“庸孰”等。對同音詞、同義詞等相關者亦間有比類分析,或合組為條。如: “欥、聿、遹、曰”,“嘻、譆、唉、誒、熙”,“無、毋、亡、忘、妄”等。在考釋方面,亦時有精義。如: “家大人曰: ‘終’,詞之 ‘既’ 也。…… 《詩·終風》曰: ‘終風且暴。’ 毛《傳》曰: ‘終日風為終風。’《韓詩》曰: ‘終風,西風也。’ 此皆緣詞生訓,非經文本義。終,猶 ‘既’ 也,言既風且暴也。”
《經傳釋詞》的局限是收詞范圍囿于西漢以上的“經傳”,而又以單音詞為主,這是不及前此80余年的《助字辨略》的。即使以本書所收范圍為據,亦闕漏較多,作者所著《經義述聞》論及者,也有失載。在分析古籍引例方面,偶有誤解或斷句錯誤的地方,因有章炳麟 《王伯申新定助辭辨》、裴學海 《經傳釋詞正誤》。
引例豐富,考證翔實,追本溯源是本書的一大特色。本書對閱讀經典古籍有重要參考價值。錢熙祚《跋》云: “凡此旁通曲盡,皆卓有依據,非宋、明諸儒師心自用妄改古書者比也。雖間有武斷,而大體淹貫,不失為讀經之總龜。”
參考文獻
- 吳文祺、張世祿主編:《中國歷代語言學論文選注》,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
上一篇:《經義考》的主要內容,《經義考》導讀
下一篇:《經典釋文》的主要內容,《經典釋文》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