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梁傳》的主要內容,《穀梁傳》導讀
《穀梁傳》是解正《春秋》“經義”的傳文著作。又名《春秋穀梁傳》。《春秋》三傳之一。舊題戰國魯人穀梁赤撰。實為孔丘學生子夏的弟子穀梁赤口述,并雜有他人口述本而傳及孫卿,孫卿傳魯人申公,申公傳博士江翁。后復由魯人榮廣傳蔡千秋。漢宣帝好《穀梁傳》,因擢千秋為郎。本書約在此時著帛成書,并廣行于世。《漢書·藝文志》有著錄。本書口傳之時約與《公羊傳》同時或稍前(一說稍晚),而成書晚于《公羊傳》,故一度不受漢代統治者的重視。東漢熹平石經甚至收《左傳》、《公羊傳》而獨無本書。何休倡 “公羊學”并貶 《左傳》與本書。鄭玄、鄭眾、賈逵、馬融等調和今古文之爭,一度伸張本書。以后注本書者有尹更始、唐固、孔演、江熙等十余家,至晉范寧作《春秋穀梁傳集解》,并收諸家注說,以后諸家皆廢,唯范寧《集解》獨傳。《集解》合編 《春秋》及本書而注之,為今本本書的通行本。唐楊士勛為之作疏。南宋收入欽定十三經。清代疏注者有許桂林 《穀梁釋例》、姚鼐 《穀梁補注》、鐘文蒸 《穀梁補注》、侯康 《穀梁傳疏證》等,以侯注本為佳。清《四部備要》、《四部叢刊》均收本書,清阮元合刻《十三經注疏》校勘本,亦收范寧《集解》楊士勛 《疏》本,有中華書局1957年排印本。
榖梁赤,一名俶,字元始(或說名寘、名喜)。生約當秦孝公時。魯國人。其生世除與公羊高同師于子夏外,余皆不詳。
《漢書·藝文志》載本書11卷。今本卷目經范寧編定,共20卷。卷1-2,隱公; 卷3-4,桓公; 卷5,莊公;卷6,莊公、閔公; 卷7-9,僖公;卷10-11,文公;卷12,宣公;卷13-14,成公; 卷15-16,襄公; 卷17-18,昭公; 卷19,定公; 卷20,哀公。
本書是孔門后學的《春秋》傳文著作。取自設問答體例,訓釋 《春秋》經義。述事釋義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訖于魯哀公十四年(前481),與《春秋》同。內容主要是傳經之義,講求貴義信道,與正不與賢,推崇君子親親之道,提倡為親、尊、賢者諱,對 “《春秋》大義”務求有精審的闡釋。其言不出 《春秋》,有所謂“信以傳信、疑以傳疑”之說,實際上除不言妖妄淫邪之說外,亦常于經義之外附加議論,諸如哲學上即有 “三合而生”之說,即所謂 “獨陽不生、獨陰不生,獨天不生,三合然后生”。其內容與 《公羊傳》互有異說,而大體未出《公羊傳》之外。本書文字講求簡短明潔,但比較 “三傳”,記事不及 《左傳》,釋例不如 《公羊傳》。
本書為歷代封建王朝列入經學之經典,南宋以下,更專列本書及《公羊傳》于經學,以區別于列入史學的《左傳》。故本書作為 “《春秋》學”之專學著作,雖對于歷史研究,價值有限,卻對于中國經學的發展有較深的影響。是研究先秦兩漢經學史的重要文獻之一。
向來研究《春秋》及其三傳的學者中,研究本書者不多。論者多從三傳比較研究中論及本書。不論是貶低本書的何休,還是混同三傳的鄭玄等,均是如此。漢末馬融更有 《三傳異同說》,惜書已不見。唐陸湻輯《春秋啖趙二先生集傳辨疑》。宋劉敞撰《春秋權衡》、清顧棟高撰 《三傳異同表》,及近人廖平撰 《春秋三傳折衷》等,均為此類研究。今人傅隸樸 《春秋三傳比義》雖伸張《左傳》,亦屬其類。現存最早專注本是晉范寧的 《集解》本。對本書錯舛之處多有補正。注疏范氏《集解》的除唐楊士勛疏外,另有清鐘文蒸的《補注》及侯康的《春秋穀梁傳疏證》等,均為本書的重要參考書。
參考文獻
- 1. 《春秋穀梁傳注疏》、《十三經注疏》校勘本,中華書局1957年排印本。
- 2. 蔣伯潛: 《十三經概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上一篇:《稼軒長短句》的主要內容,《稼軒長短句》導讀
下一篇:《空同集》的主要內容,《空同集》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