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文通集》的主要內容,《江文通集》導讀
《江文通集》是南朝梁文學家江淹的詩文集。一作《江文通文集》、《江醴陵集》、《江光祿集》,又作《江淹集》。江淹 (444—505)字文通,祖籍濟陽考城(今河南民權縣東北),生于江南。少好學,6歲能寫詩。13歲喪父,家境貧困。性情沉靜,不喜交游。大明七年(463),年方弱冠,充任始安王劉子真的教師,講授“五經”。后為南徐州刺史新安王劉子鸞從事。永光元年(465),隨南兗州刺史始安王劉子真赴任。子真死后,轉至建平王劉景素幕下,以事受牽累入獄。獄中上書建平王,乃被赦免。南徐州刺史桂陽王劉休范舉為秀才,對策上第,任雍州刺史巴陵王劉休若右常侍。不久,復為丹陽尹建平王劉景素主簿,并隨從調任吳興、湘州、荊州和南徐州。元徽元年(473)左右,兼東海郡丞。二年,貶為建安吳興 (今福建浦城) 令。升明元年(477),錄尚書事、驃騎大將軍蕭道成引為尚書駕部郎,兼驃騎功曹參軍,軍書表記皆出其手。建元元年(479),為東武令,參掌詔冊,監修《齊史》,遷正員散騎侍郎、中書侍郎。四年,擢驍騎將軍。永明初,出為建武將軍、廬陵內史。三年,還為驍騎將軍,兼尚書左丞。郁林王蕭昭業時,以本官兼御史中丞。建武元年(494),出為宣城太守。四年,入為黃門侍郎、領步兵校尉,遷秘書監。永元二年 (500),以秘書監兼衛卿。中興元年(501),遷吏部尚書。二年,轉相國右長史。入梁,為散騎常侍、左衛將軍,封臨沮縣開國伯。以疾遷金紫光祿大夫,改封醴陵侯。天監四年(505)卒,時年62。謚憲伯。事見本集 《自序傳》,《梁書》卷14、《南史》 卷59有傳。
《梁書》本傳稱:“凡所著述百余篇,自撰為前后集,并《齊史》十志,并行于世。”這里明確指出江淹生前曾把自己的百余篇作品編為前集和后集。《隋書·經籍志》著錄《江淹集》9卷(附注:“梁二十卷”)、《江淹后集》10卷,又集部總集類著錄《江淹擬古》1卷,羅潛注。所謂“梁二十卷”本顯然是前、后集的合稱,隋9卷本則必是從前集10卷中分離了擬古詩1卷。今本江集《自序傳》一文說:“自少及長,未嘗著書,唯集十卷。”這里說的10卷應指前集,《自序傳》大概就是該集的序言。這篇序言自稱官至中書侍郎,談及蕭道成時稱“高帝”,則前集編定的時間當在齊武帝蕭賾永明初年。《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并著錄《江淹前集》10卷、《后集》10卷,可見唐時仍為全帙。《日本國見在書目》著錄《江文通集》一十卷,“一十”或即“二十”之誤。南宋書目僅著錄《江淹集》(《江文通集》)10卷,不言為前集、后集。《郡齋讀書志》說:“今本二百四十九篇。魏晉間名人詩于行于世者,往往羨于史所載,曹植、王粲及淹皆是也,豈后人益之歟?”看來宋10卷本已不同于江淹原編。《宋史·藝文志》除集部著錄一個10卷本外,還在子部小說類著錄江淹《銅劍贊》1卷,當代研究者多認為贊詞屬于《后集》,那么10卷本的主要內容應該就是隋唐時的 《前集》。
由元及于明,江集版本可分為兩大流派,一是翻宋本,一是重編本。前者以《四部叢刊》收入的明影宋本《江文通集》10卷為代表,元抄8卷本、梅鼎祚校刊《江光祿集》本、汪士賢輯 《漢魏諸名家集》本皆屬這一系統。全書按賦、詩、文分類編次,各類作品則依作年先后為序,計卷1至2賦26篇,卷3至4詩101首,卷5至10文129篇,總256篇。后者以《四庫全書》所收 《江文通集》4卷為代表,明張燮輯 《七十二家集》本《江醴陵集》14卷、張溥輯《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本《江醴陵集》2卷皆屬這一系統。庫本即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梁賓據汪士賢、張溥本、湯斌家藏抄本參互重編者。全書詳分類目,如文又分詔、教、表、章等,總計詩文267篇。《四部備要》排印本亦用此本。這是現今收錄最完備的本子。中華書局1984年版《江文通集匯注》10卷,乃明人胡之驥注本,底本用梅鼎祚校本,所收較梁賓本為少,而且注釋亦嫌粗疏,不過這是目前唯一的全集注本。
江淹保存下來的作品大都出于《前集》,也就是說多是永明初年以前的作品。史傳稱江淹晚年才思微退,時人謂之“才盡”,實則永明以后官階日遷,政務煩冗,加以主觀上認為“人生當適性為樂,安能刻意苦力,求身后之名哉”(《自序傳》),遂不再留意創作,因而雖勉強編有 《后集》,也不免被歷史所淘汰。今本《江文通集》中寫得最早的一首詩是《侍始安王石頭》。江淹20歲出任始安王劉子真的塾師,劉子真當時7歲,官拜征虜將軍、南彭城太守、領石頭戍事,石頭戍在今江蘇南京市西清涼山。這首詩表明剛剛步入仕途的江淹,的確已具備了很好的文化素養。
鐘嶸《詩品》把江淹詩列于中品,認為他的特點是“詩體總雜,善于摹擬,筋于力王微,成就于謝朓”。這里首先指出了一個事實,即江淹很看重各個作家特有的風格,并有意取其名篇加以模仿。如《雜體詩三十首》,選取“古詩”及漢至劉宋29家詩,各擬1首。其《劉文學楨感遇》擬劉楨的 《贈從弟》,《陸平原機羈宦》擬陸機的 《赴洛》、《赴洛道中作》,《陶征君潛田居》擬陶淵明的 《歸園田居》等,均能突現原作精髓,近似原作情調。至于江淹詩風的總體印象,也如鐘嶸所說,他的 “凄涼日暮,不可如何之意” (劉熙載 《藝概》語)來自劉宋王微的 “清怨”,而格調與刻畫則逼肖謝朓。
江淹貶居建安吳興時,正值而立之年,其地生活艱苦,又遠離京都,他感到青春離散,仕途多蹇,因而心懷怨憤。這一時期的創作則以辭賦為主,《四時賦》、《待罪江南思北賦》、《泣賦》、《青苔賦》等,或寫北客長欷,或寫流人之嘆,大抵有感而發,情緒激切。這一時期還有兩篇賦堪稱千古佳作,即《恨賦》和《別賦》。《恨賦》泛寫人生的諸多遺憾,如帝王雄圖未酬、將軍身敗名裂、才士罷官失意、高人含冤遇害、孤臣孽子遷客流戍之類,慨嘆人生短促和飲恨而死的悲哀。因為寫出了人們在生死問題上的共性,細節描寫又加以個性化,所以具有感人的藝術力量。《別賦》專寫人的離愁別緒,也是從不同的人和事著眼,條分縷析,如金谷帳飲、易水送別、桑中衛女、南浦美人之類,再配以景語,渲染襯托,遂生出無盡哀婉凄麗的情致。辭賦一體本以體物為主,晉、宋以來漸趨于抒情,而江淹的這兩篇賦不但以抒情為主,甚至雜集眾多事物以表現同一情感,在賦體中確實別具一格, 故清許梿 《六朝文絜》贊譽“《恨》、《別》二賦,乃文通創格”。二賦的思想意義自然不高,但語法千錘百煉,通篇奇峭有韻,《恨》以激昂勝,《別》以柔婉勝,華采馳逐,亦可謂卓爾不群。從賦史的角度來說,江淹的作品是不可輕忽的。清何焯說:“賦家至齊、梁,變態已盡,至文通已幾幾乎唐人之律賦矣。特其秀色,非后人所及也。”( 《義門讀書記》) 這種說法比較中肯。
參考文獻
- 1. 《江文通文集》,《四部叢刊》影印明翻宋本。
- 2. 明胡之驥:《江文通集匯注》,中華書局,1984。
- 3.《中國歷代著名文學家評傳》曹道衡《江淹》,山東教育出版社,1983。
上一篇:《江南經略》的主要內容,《江南經略》導讀
下一篇:《河東先生集》的主要內容,《河東先生集》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