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天師世家》的主要內容,《漢天師世家》導讀
《漢天師世家》是龍虎山嗣漢天師道派歷代天師的譜志。張正常始編,明萬歷三十五年 (1607)張國祥編修 《續道藏》時作校刊并有所增補。據張宇初《后序》說:“其曰 《世家》則本諸史云”,蓋其說以為漢天師張道陵乃西漢留侯張良后裔,故援 《史記·留侯世家》之例而名曰 《漢天師世家》。收入《續道藏》。
張正常 (? —1377)字仲紀,號沖虛子,39代天師張嗣成之子,嗜老莊言,篤志仙道秘法。以元至正己亥(1359)襲教主位,為42代天師。受明太祖禮遇,授大真人號,給銀印,視正二品。曾奉明太祖敕代祠嵩山。
該書4卷,二萬七千余字。卷1錄序文5篇: 洪武九年(1376)宋濂序、洪武庚午(1390)蘇伯衡序、王德新序、萬歷丁酉 (1597) 喻文偉序、萬歷癸巳(1593)周天球序 。以宋濂序最詳,歷敘張天師世代傳承,但其說實本于張正常此書,非別有所據。喻文偉等人序則以天師世家與曲阜孔氏比列,如說:“方今宇內譚世家者,疇弗以孔氏稱最,等而論之,漢天師殆孔氏埒。”此數篇序文之張揚,尤其以宋濂的文章影響頗大。
該書卷2—4歷敘起第1代天師張道陵至49代天師張永緒之生平事跡、傳襲情況。前有 《天師世傳引》,末為張宇初 《后序》。其敘天師傳位,自第1代至27代張象中,皆父傳子襲,以下則或兄弟相傳,或子侄嗣繼。據該書說,張道陵(34—156)曾上龍虎山,合九天神丹,后往嵩山,又入蜀,隱鶴鳴山。其孫張魯降曹后,魯第3子張盛初居南鄭 (今屬陜西省,地在關中),嗣天師位。魏世祖封奉東都尉,加都亭侯,辭不受。乃攜祖傳劍印經箓,還居龍虎山,“登壇傳箓”,傳播天師道。自張盛至第23代張秀文之傳承,未見他書記載,或出于張氏家譜,但學者多疑其偽。按《十國春秋》卷14載吳太祖曾命道士聶師道 “設醮龍虎山”,故龍虎山道教之興或在唐末王代時。該書所載唐末五代以前事不足征信。自北宋初24代張正隨始,其教日盛,以下所記,為研究龍虎山嗣漢天師道的常用資料。
據該書載,24代天師張正隨,字寶神,以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 (1015) 召至京師,吏部尚書王欽若為奏立授箓院,并敕改龍虎山真仙觀為上清觀,后數年以87歲終。元惠宗至正十三年(1353)為歷代天師上封號。自明太祖洪武戊申 (1368) 42代張正常始改天師號為大真人。自南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敕35代天師張可大提舉三山 (龍虎山、閤皂山、茅山) 符箓兼御前諸宮觀教門公事以降,歷代主領江南道教事。自38代張與材受元成宗封為正一教主以后,代為正一道派領袖 。該書所記歷代天師中,張繼先、張宗演、張宇初等人皆一代著名道教學者。
由于龍虎山嗣漢天師一位世襲,故該書所記宋以后歷代天師事,為研究其教史之重要資料。清光緒十六年(1890)修《留侯天師世家宗譜》,續補該書之后歷代天師事。研究天師道的傳承、譜系及歷史,多以此二書為本。
上一篇:《漢書·藝文志》的主要內容,《漢書·藝文志》導讀
下一篇:《漢宮秋》的主要內容,《漢宮秋》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