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重修一統志》的主要內容,《嘉慶重修一統志》導讀
《嘉慶重修一統志》(以下簡稱《嘉慶志》)是清代官修的一部地理總志。
清代編修 《一統志》共有3次。康熙二十五年(1686)清政府下命編纂《一統志》,因規模宏大,卷帙浩繁,“久而未成”。(《嘉慶重修一統志》凡例)雍正即位后,又重加編纂,歷時十余年,至乾隆八年(1743)告竣。續修始于乾隆年的文治武功,但編纂工作匆忙粗疏,有的門類 “未曾析載”,有的內容 “悉仍前志”,(《清一統志》乾隆四十九年本卷首上諭)“考稽失實”“掛漏冗復”(同上)的現象依然存在。嘉慶年間,方略館再次奏請重修《一統志》。三修工作由穆彰阿、李佐賢、潘錫恩等主持,歷時34年,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完成。這次重修始于嘉慶十六年(1811),所輯資料又以嘉慶二十五年(1820)為斷,故名《嘉慶重修一統志》。
三修的館臣根據各省地區提供的資料,并《八旗通志》、《日下舊聞考》、《熱河志》、《盛京通志》、《平定準噶爾方略》、《西域同文志》、《西域圖志》、《平定金川方略》、《天下輿地全圖》等書,旁搜博采,對以前的2部《一統志》作了較多的補充和改動。1.增補門類,充實內容。增補的門類和內容有:(1)新建或新葺的城池、學校、海岳江河、神廟、河工海塘事宜、陵墓、寺觀等;(2)各府州縣入學人數除規定的舊額外,補充了增減后的實際名額;(3)乾隆年間和嘉慶二十五年以前的西南土司承襲裁汰事項;(4)增加“稅課”門,補載鹽課和關稅。2. 完善體例。例如,以前的《沿革表》,根據政區沿革的實際情況立標目,元明以前多不相同,三修則予以劃一。又如續修載山川:以四正四隅為序,即先敘東西南北,再敘東南、西南、西北、東北,經常混淆,三修恢復一修舊例,仍以東、東南、南、西南、西、西北、北、東北為序,使其地勢相連,條理分明。體例更加規范,更加科學。3. 正訛補脫。一修、二修未作辨析的錯誤,三修發現后皆作考辨。一修、二修脫漏之處,三修也作了增補。經過第3次修訂,《嘉慶志》的質量大有提高,成為我國歷代官修《一統志》中最好的一部。今傳世者,多為涵芬樓影印清史館藏進呈寫本。
穆彰阿(1782—1856),字子補,號鶴舫,郭佳氏,滿洲鑲藍旗人。嘉慶十年(1805)進士,旋遷禮部侍郎。二十年(1815)署刑部侍郎。道光年間,歷任內務府大臣、理藩院尚書、步軍統領、兵部尚書、吏部尚書、大學士等職。受道光帝信任,任軍機大臣二十余年,任內推行 “撫夷”媚外路線,在禁煙運動中,誣陷林則徐、鄧廷楨等,縱容琦善等對英求和,力主投降,支持耆英等與英、美法簽訂不平等條約。自嘉慶以來,多次掌管鄉試、會試、復試、殿試、朝考、教習庶吉士散館考差,大考翰詹,兼國史、玉牒、實錄諸館總裁,門生故吏遍內外,時稱 “穆黨”。咸豐帝即位后,下令革職,永不敘用。
本書560卷,約900余萬字。全書以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版圖為據,首敘市師,次敘直隸、盛京、江蘇、安徽、山西、山東、河南、陜西、甘肅、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廣東、廣西、云南、貴州、新疆、烏里雅蘇臺、蒙古22統部以及青海、西藏等地區。最后附“外域朝貢諸圖”。各統部先有總圖、總表、總敘(內地統部敘各省 “分野”、“建置沿革”、“形勢”、“文職官”、“武職官”、“稅課”、“戶口”、“田賦”、“名宦”; 邊疆各統部增敘 “屬部”、“旗分”、“封爵”、“驛站”、“山川”、“土產”不一),現以府、直隸廳、州分卷,各有圖表,分敘“疆域”、“分野”、“建置沿革”、“形勢”、“風俗”、“城池”、“學校”、“戶口”、“田賦”、“稅課”、“職官”、“山川”、“古跡”、“關隘”、“津梁”、“堤堰”、“陵墓”、“祠廟”、“寺觀”、“名宦”、“人物”、“流寓”、“列女”、“仙釋”、“土產”25目 (邊疆各統部之屬部略異,又有“屬境”、“晷度”、“關郵”、“臺站”、“營塘”、“卡倫”、“度漠驛站” 不一,亦有屬部無圖者),州縣之內容皆在其中(蒙古各藩部轄旗亦同)。京師及興京所在的盛京統部另有 “壇廟”、“宮殿”、“行宮”、“苑圃”、“官署”等項,與其他地區略有區別。青海、西藏不稱統部,無總圖、總表、總敘諸項內容,直接記敘各部的情況。
本志內容十分豐富,除側重敘述疆域政區和建置沿革外,還包含著許多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材料。
在人文地理方面,本志記載了城池、風俗、學校、古跡、戶口、田賦、土產、關隘、津梁、堤堰、陵墓、寺觀、驛站等項內容,每項下又分為若干細目,如“古跡”一項載有故城、里、鄉、村、壘、亭、臺、樓、閣、館、壇、街巷、園苑、宮、圃、殿、堂、宅、碑、城衛、廢所、廢路、舊地等; “關隘”一項載有巡司、關、鎮、市、所、口、站等; “田賦”一項載有田地數、地丁正雜銀、屯田丁糧銀等。有的資料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蒙古統部奉天府、錦州府,吉林、黑龍江的“驛站”,牧廠 “古跡”所載的明初舊驛,伊犁、庫爾喀喇烏蘇、塔爾巴哈爾、烏魯木齊、古城、巴里坤、哈密、吐魯番、哈拉沙爾、庫車、阿克蘇烏什、喀什喀爾、葉爾羌、和田、烏里雅蘇臺、庫倫、科布多的 “什倫”和 “臺站”(其中塔爾巴哈爾、吐魯番、喀拉沙爾、庫車、阿克蘇、庫倫六地無“臺站”),庫爾喀喇烏蘇、烏魯木奇、古城、巴里坤、哈密的 “營塘,穿越喀爾拜瀚海的 “度漠驛站”,都是很珍貴的資料。本志統計的戶口數較為完備,有的不僅可用于研究人口分布和人口密度,還可用于研究人口構成和人口遷移。“建置沿革”、“關隘古跡”諸項中保存了許多重要碑文。卷547的“唐碑”記載了長慶初唐與吐蕃會盟碑的全文;卷71記載了康熙年間雅克薩戰后在吉爾巴齊河口東岸建立《黑龍江分界石碑》的情況;卷545的《平定朔漠告成太學碑文》記載了康熙帝親征克魯倫河,擊敗噶爾丹部、平定漠北的經過;卷537保存了乾隆《平定回部勒銘葉爾奇木碑》全文等等。此外,《嘉慶志》記載的手工業、農產品、田賦數、稅課數、風俗、市鎮、府州縣學、書院等,也是研究經濟地理和文化地理的參考資料。
在自然地理方面,本書記載了各地區的地形大勢:山嶺、岡、峪、石、嶂、洞、洲、灘、島、嶼、礁、磯、江、湖、河、海、蕩、溪、澗、浦、港、灣、茆、溝、瀆、潭、涇、池、塘、泊、泉、井,以及沙漠、礦藏、氣候和土壤等。其中,關于各地水體的記載尤為系統全面,它還及的水體之多,范圍之廣,是任何水利專書和地志無法比擬的。清代水利專書雖多,但集中了太湖流域、畿輔地區等少數區域,大部分地區付之闕如,若對清中葉全國水利分布情況進行普查,則舍本志之資料而莫屬。本志記述水道又詳于沿革和變遷,無論研究運河沿線的閘、壩、井、泉,瀕海府州的海塘堤堰,還是探索關中地區的水利遺跡,調查洪澤湖和鑒湖等地的水陸滄桑,都有一定的參考價值。關于各地溫泉的特點和療效的記載,可為今天開發和利用水熱資源服務,關于各地礦藏的某些記載,還可供研究礦石的金屬成分和推算礦區總儲量參考。
本志是舊時代的總志,總的來說,人文地理(尤其是沿革地理)的資料居多,自然地理內容所占的比重并不大。
《嘉慶志》是我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編纂的最后一部總志,距今不到200年。近200年來,政區變革雖多,但縣級政區相對較為穩定,內地各省的變化也不是很大。在通常情況下,利用《嘉慶志》查考歷史建置沿革和確定古地物方位最為方便,歷來是歷史地理工作者的案頭必備之書。
由于卷帙繁浩,與修人數眾多而水平不一,本志也有一些錯誤或不妥之處。在邊疆地區,政區和山川的記載較為疏略,時有錯誤。例如,養息牧場的面積被夸大,將整條黑龍江和松花江并釋為混同江; 記述內地的地理內容,也有不夠精當之處。秦柱山(即今浙江海鹽縣東南秦山)并非蘇州、松江、嘉興三府的界山,卻在本志中重出3次,一見于蘇州府,二見于松江府,現于嘉興府(載于蘇州、松江二府者誤),此皆疏忽錯誤之處。
參考文獻
- 楊正泰:《〈嘉慶重修一統志〉初探》,載《古籍整理與研究》 第4期。
上一篇:《嘉業堂叢書》的主要內容,《嘉業堂叢書》導讀
下一篇:《困知記》的主要內容,《困知記》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