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書疑義舉例》的主要內容,《古書疑義舉例》導讀
《古書疑義舉例》是中國古代訓詁學著作。清俞樾撰,約成書于同光年間。主要版本有《春在堂叢書》本、《續清經解》本、清末上海石印本等,較為常見的通行本是1956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古書疑義舉例五種》本。
俞樾 (1821-1906),字蔭甫,號曲園,浙江德清人,遷居仁和 (今浙江杭州)。道光進士,官編修,提督河南學政。后罷官僑居蘇州,又講學于杭州詁經精舍,專治訓詁之學。私淑高郵王氏父子,是清代著名的樸學大師。生平著述甚豐,尚有 《諸子平議》、《兒笘錄》、《茶香室經說》等多種。此外又有詩文集、筆記小說等文學作品傳世。見存的《春在堂全集》多達500余卷。
本書共7卷,對先秦古籍中有關造句之法、用字之法以及后人讀古書之誤等進行總結歸納,共得88例。內容涉及訓詁、校勘、語法、修辭等多方面。如訓詁方面的“也邪通用例”、“雖唯通用例”、“以讀若字代本字例”等;校勘方面的“兩字對文而誤解例”、“不識古字而誤解例”、“涉注文而衍例”等; 語法方面的 “倒句例”、“倒序例”、“文具于前而略于后例”、“蒙上文而省例”、“探下文而省例”、“實字活用例”、“語詞疊用例”、“句首用焉例”、“古書發端之詞例”、“古書連及之詞例”等; 修辭方面的 “錯綜成文例”、“倒文協韻例”、“變文協韻例”、“美惡同辭例”、“上下變換虛字例”等,皆是本書首次總結出來的規律性條例。
本書的最大特點是著重先秦漢語的造句之法,并對之作出條分縷析的科學概括,佐以大量例句,信而有征。其中很多條例具有突破性的創見,如“一人之辭而加曰字例”說: “凡問答之辭,必用 ‘曰’ 字,記載之恒例也。乃有一人之辭,中加 ‘曰’ 字,自為回答者,此則變例矣。《論語·陽貨篇》: ‘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曰: ‘不可。’ ‘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曰: ‘不可。’ 兩 ‘曰’ 字仍是陽貨語,直至孔子曰‘諾’,始為孔子語。《史記·留侯世家》: ‘昔者湯伐桀而封其后于杞者,度能制桀之死命也。今陛下能制項籍之死命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一也;武王伐紂封其后于宋者,度能得紂之頭也。今陛下能得項籍之頭乎?’曰: ‘未能也。其不可二也。’此下凡不可者七,皆子房自問自答,至漢王輟食吐哺罵曰:‘豎儒’,始為漢王語。與《論語》文法正同。”這種對古書行文特點的總結,實乃發前人所未發,對于研讀先秦典籍、了解先秦古文文法,有極大的實用價值。其他如“蒙上文而省例”、“探下文而省例”、“錯綜成文例”、“變文協韻例”等條例,直至今日還為許多語法、修辭學著作所征引、繼承。
本書梓行后,有很大影響。近人劉師培仿之作《古書疑義舉例補》,楊樹達作《古書疑義舉例續補》。后來又有姚銳、馬敘倫等人繼之再作續補,俞氏之書至此更趨完備。
上一篇:《華夷圖》的主要內容,《華夷圖》導讀
下一篇:《古事比》的主要內容,《古事比》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