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海》的主要內容,《函海》導讀
《函海》是清代的一部大型綜合性叢書。李調元編輯。全書于乾隆47年(1782)輯成,所收書以鮑氏《知不足齋叢書》未收者為限,多古今秘本、錦里耆舊之作,刻成未幾,李調元獲罪入獄,所刻書版四處零落,后由李的親戚陳韞 山為之收藏,編輯成書,是為《函海》的最初輯本。李調元死后,其弟李鼎元校正初印本的錯訛,并于嘉慶十四年(1809)重印。道光五年(1825),李的兒子李朝夔重新補刊。到光緒八年(1882),廣漢人鐘登甲用袖珍本刊行。其初印本分為24集,后來補刻諸本分成40函,內容較初印本頗有出入,已非李氏之舊。例如,初印本中有李調元撰《史說》5卷,《官話》4卷,《弄譜》2卷,《東海小志》1卷,《匯音》2卷,皆為他本所無;初印本前有李調元序,并有附詩二首及后序,其他本里也沒有。取名為“函海”,意為文獻之淵藪,冊府之大成。該書流傳至今的版本有乾隆中綿州李氏萬卷樓刊嘉慶十四年(1809)李鼎元重校印本,道光五年(1825)李朝夔補刊印本,光緒七——八年(1881—1882)廣漢鐘登甲樂道齋刻巾箱本。
李調元(1734—?),字雨村,號墨莊,四川綿州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進士,清代文學家、戲曲理論家。乾隆年間官家修纂《四庫全書》,廣泛收集各類書籍。李調元由廣東學政任滿,調至畿輔,任直隸通永道,因此得以翻閱內府藏書副本,雇人抄錄。《函海》刻成不久,李因得罪權臣和珅,充軍伊犁,后以母老而被釋歸。嘉慶五年(1800),他避亂到成都,不久去世。李調元的戲曲論著有《雨村曲話》、《雨村劇話》,另有《童山全集》,輯有《全五代詩》、民歌集《粵風》等。
該書各版本內容差異較大,收書種數、卷數也不一致,計乾隆本154種628卷附錄2卷,道光本161種856卷,光緒本159種791卷,這里我們選擇內容較多的道光補刻本作一介紹。該本全書分40函,編排上基本以著者時代為次序,自第1函至第10函全為元以前人之著作,皆未見刊刻流傳。自11函至19函基本上為明人著作,其中11至18函為明楊慎著作中未見傳本者。自20函以下,基本上為李調元自著之書。李調元是四川人,輯書中便袒以鄉(xiāng)曲之私,故叢書所收多是蜀人著作。明以前人之著作,按時代計漢1種、三國1種、晉(16國)3種、南北朝1種、唐7種、五代2種、宋44種、遼1種、元4種,除少數幾種外多是篇幅不大的小部著作。其中梁元帝《古今同姓名錄》、徐鍇《說文解字韻譜》、蘇鶚《蘇氏演義》、宋徐氏《易傳燈》、劉攽《孟子外書》、郭稽中《產育寶慶集》、張行成《翼玄》、李綱《靖康傳信錄》、王彌大《青溪弄兵錄》、趙鼎《建炎筆錄》、李心傳《舊聞證誤》、鄭樵《夾漈遺稿》在當時均稱得上是罕見之書。
楊慎,號外庵,四川新都人,明著名學者,著述宏富,號稱古今第一。然當時除文集詩集、丹鉛總錄等少數幾種刊刻行世外,余皆不傳。李調元于外庵著述刻意訪求,凡所得到的流傳稀少的,只要完整,一概輯入,計42種,內容涉及經說、金石、書畫、文藝理論、民間文藝、音韻等方面,楊氏一生的著述已大備于此。最后是李調元本人撰輯的著作37種,這是李調元著作的全集,從中也可以看出李氏治學的廣度和深度,其內容涉及經學、文學、文藝理論、民間文學、文字音韻等方面的內容,如《全五代詩》100卷是搜羅較全的五代詩總集,《賦話》、《詩話》、《詞話》、《曲話》是有見地的文藝理論著作。
該書收書雖偏于西蜀一隅,而古今稀見的精善之書也往往有之,其中不少來自外人難以見到的內府藏書。唯編者自稱收書限于《知不足齋叢書》未收者,實則所收《緝古算經》、《續(xù)孟子》、《伸蒙子》、《藏海詩話》、《農書》、《江南余載》皆為鮑氏書中所有,未免自亂其例,是為微瑕。
上一篇:《凈明忠孝全書》的主要內容,《凈明忠孝全書》導讀
下一篇:《剪燈余話》的主要內容,《剪燈余話》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