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朝東華錄》的主要內容,《光緒朝東華錄》導讀
《光緒朝東華錄》原名《東華續錄》,是一部編年體史料長編。朱壽朋編。它以年月為經,事實為緯,記載同治十三年(1875)至光緒三十四年(1908)九月的史事。共220卷,460萬言,1.66萬余條。宣統元年(1909) 由上海圖書集成公司用扁體鉛字排印出版。1958年,中華書局重新斷句排印出版,易名為《光緒朝東華錄》。共五冊。
朱壽朋(1868—?)字錫百,又作錫伯。號曼庵。江蘇省上海縣 (今上海市上海縣) 人。光緒二十八年(1902)舉人。次年進士。為翰林院編修。辛亥革命以后,曾任國務院秘書,駐巴黎公使館三等秘書。1917年任外交部政務司僉事。1922年代理外交部條約司司長。1935年仍任公職,其后事跡無所知。卒年不詳。
《光緒朝東華錄》是仿照蔣良騏、王先謙《東華錄》的體例而成的。但與此前的《東華錄》比較,在史料來源上有所不同。蔣、王的 《東華錄》均出于《實錄》之后,有所依傍。而《光緒朝東華錄》的出版早于《德宗實錄》。故需廣泛搜集資料匯集成書。其史料來源主要是依靠邸抄、京報和部分報紙記載。近據學者分析,該書 “廣泛參考了各種邸抄、《京報》、《諭折匯存》、《閣抄匯編》等專門刊載發抄官文書的公開發行物,利用了當時的報紙、期刊,并搜集各種清人專集中的上諭、奏折等匯編而成的。”稿成,部分聯刊于天津《大公報》。
《光緒朝東華錄》所錄資料有兩類,一類是宮門抄、明發諭旨和奏折;再一類是廷寄上諭和密報密折。主要輯自各級官員特別是督撫的專集,如曾國荃、左宗棠、李鴻章、鹿傳霖、岑毓英等專集。清督撫權重,經辦之事多國家軍政大事,亦多涉及國家機密,雖當時需嚴加保密,但經多年后當專集出版時,時過境遷,已無保密必要,故能公開出版。朱壽朋從中采集,編入《光緒朝東華錄》 中。全書內容有以下幾方面:
1. 光緒一朝的對外關系和對外戰爭。
從滇案處理到1883年的中法戰爭,收錄李鴻章的有關奏折。馬尾海戰、鎮南關戰役中中國軍隊的抵抗,以及清朝政府與法國簽訂《中法新約》等;書中有關中日戰爭的紀事則較多收錄當時中日交涉上諭、奏疏、詔令、函牘。臺灣巡撫上書、中日兩國照會。對戰爭中重大戰役如“平壤戰役”、“黃海戰役”、“威海衛戰役”以及李鴻章赴日簽訂《馬關條約》都有較詳敘述。對1900年的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紀事,書中收錄了清政府有關對義和團運動的政策、義和團活動地區地方督撫執行情況,《辛丑條約》簽訂時,慈禧委曲求全的上諭、清政府賠款攤派各省的命令、賠款后情況等等。
2. 有關洋務運動。
19世紀60—90年代,清統治集團內以李鴻章、左宗棠、曾國藩、張之洞等為代表的買辦官僚集團,認識到中國正面臨有史以來未曾有過的 “變局”,主張在“西方資本主義列強侵略之下,中國要想自立和存在下去”,“唯有自強”并講究“自固自強”之術,應當承認外國有其所長,以便 “師其所長,補己之短”。他們紛紛上書清廷,闡述自己的洋務思想。如左宗棠“師遠人之長”、曾國藩“師夷智以造炮造船”、李鴻章“自強之道在乎師其所能,奪其所恃”等奏疏言論,書中均有記載。又清廷有關批諭、辦軍事、民用工業過程,以及西方科技文明的一些新事物,亦辟有專條,予以收錄。如“興辦各省郵政”、“蘆漢鐵路成”、“川滇鐵路成”、“興修 [粵] 粵漢鐵路成”等皆是。
3. 有關清末 “新政”。
八國聯軍戰爭和辛丑條約后,清統治者為了尋找維護統治的出路,于1901年1月29日,發布諭旨,宣布開始“新政”。該書全文收錄了當日的“新政”諭旨。書中還收錄了督撫以上大臣的奏議,籌劃督辦機構的過程以及頒布的各種章程。如張之洞、劉坤一的《江楚會奏變法之折》全文收錄。其他如官制、教育、新軍等也有敘述,其中文化教育方面如宣布取消 “八股文程式”、廢除科舉、興辦新式學校、選派留學生等等。均有敘錄。又1905年的 “籌備立憲”是“新政”的繼續,書中列有專條,內有上層官員上奏,提出立憲建議,并奏請派親貴大臣分赴各國考察政治,清政府頒布“仿行憲政” 的上諭等。
《光緒朝東華錄》所輯材料,數量多,范圍廣。內容涉及整個近代中國的政治、軍事、外交、財政、吏治、法制、教育、民俗諸方面。它集光緒一朝三十四年的朝章國典、兵禮大政于一書,所取材料豐實,可補其他史籍之不足。編排有條理。作為編年體的史料長編,它對研究晚清轉變期中的政治、經濟、文化的歷史發展來說,足具價值。此外它還有利于從整體上,在事物的相互聯系中認識事物發展的規律。
參考文獻
- 1. 李志英: 《光緒朝東華錄》研究,見《近代史研究》 1985。
- 2. 陳恭祿: 《中國近代史料概述》,1982。
上一篇:《何博士備論》的主要內容,《何博士備論》導讀
下一篇:《公孫龍子》的主要內容,《公孫龍子》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