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書》的主要內容,《蠶書》導讀
《蠶書》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一本關于養蠶和繅絲技術的專著。北宋秦觀撰。《宋史 ·藝文志》曾將本書作者誤作秦處度,《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亦誤作秦處度。(按,秦處度名湛,系秦觀之子。)近人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根據南宋陳振孫的《直齋書錄解題》和王應麟的 《困學記聞》,認為陳王二人為南宋人,他們所見的秦少游《淮海集》里就有《蠶書》在內,因此認定本書作者為秦觀而非秦湛。此論已得到學術界的公認,如石聲漢、王毓瑚及新版《辭海》均作秦觀。本書流傳較廣,有 《說郛》、《夷門廣牘》、《百陵學山》、《知不足齋叢書》、《龍威秘書》、《清照堂叢書》、《藝苑捃華》、《農學叢書》、《農薈》 以及 《叢書集成》等本。
秦觀 (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虛,號淮海居士。北宋揚州高郵(今江蘇高郵)人。少豪雋慷慨,溢于文詞。元祐初,除太學博士,校正秘書省書籍,遷正字,而復為國史院編修官。因政治上傾向于舊黨,被目為元祐黨人,故紹圣后屢遭貶謫,開始出為杭州通判,又貶遷處州 (今浙江麗水) 酒稅,后削秩徙郴州(今湖南郴州),繼編管橫州(今廣西橫縣),又徙雷州(今廣東海康)。徽宗立,復宣德郎,放還至藤州(今廣西藤縣)卒。蘇軾聞之嘆曰: “少游不幸死道路,哀哉!世豈復有斯人乎?”少游文辭甚為蘇軾賞識,以為有屈、宋之才,王安石亦謂清新似鮑謝。有文集40卷。
本書開篇即曰: “予閑居。婦善蠶。從婦論蠶,作蠶書。”接著分種變、時食、制居、化治、錢眼、鎖星、添梯、車、禱神、戎治等10個項目,簡明扼要地敘述了從浴種催青收蟻飼育到上簇采繭繅絲等生產過程及各階段技術要點。關于本書反映的地域問題,有人認為記述的是北宋時期兗州地區養蠶繅絲的方法,如王毓瑚、石聲漢及《辭海》編者,有人則認為雖然本書有一些是得之兗人的方法,但主要記述的還是高郵地區的蠶事。這從記述的內容就可看出,如蠶的品種、養蠶工具、上簇方法等都不乏南方蠶事之證。又據《高郵州志》,南宋嘉定 (1208—1244)中,汪綱知高郵軍,針對當時有人認為高郵不可以蠶而取出《蠶書》曰:如不可以蠶“此書何為而作乎?豈昔可為而今不可為耶?豈秦氏之婦獨能之,而他人不能耶?”可見南宋時人們就認為《蠶書》主要是寫高郵地區蠶事的。
從《蠶書》的記載我們可以了解到北宋時期我國蠶業技術已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如當時已養四眠蠶了(現在養的亦是四眠蠶),已知道喂葉時要根據不同齡期分別給以不同大小的葉片,從按一定規格切成的碎葉到半葉、全葉。對各齡天數的長短及采繭的適期,都有合乎實際的說明。還科學地總結出溫度與養蠶的關系,即“居蠶欲溫,居繭欲涼”此原則現代依然遵循,現代科學研究證明,它符合蠶與蛹的生理。因此對現代養蠶學來說,本書仍不失為一本有重要參考價值的蠶學專著。
參考文獻
- 1. 王毓瑚:《中國農學書錄》,農業出版社,1964。
- 2. 石聲漢: 《中國古代農書評介》,農業出版社,1980。
- 3. 黃世瑞:《秦觀 〈蠶書〉小考》,《農史研究》第五輯,農業出版社,1985。
上一篇:《藏書》的主要內容,《藏書》導讀
下一篇:《詞律》的主要內容,《詞律》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