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概述
《莊子》一書反映的是戰國中期道家學派思想家莊子及其后學的思想。
莊子(生卒年約在前370年至前280年之間),名周,字子休,于戰國中期出生于宋國蒙(今河南商丘市北)地。戰國中期是中國歷史上最富有生機同時也是最為混亂的時代,社會階層急劇分化,列國征戰激烈殘酷,政治斗爭此起彼伏,各種學說爭長論短。正所謂:“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楊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而儒墨乃始離跂攘臂乎桎梏之間。噫,甚矣哉!其無愧而不知恥也甚矣!”(《莊子·在宥》)莊子自己也說:“今處昏上亂相之間,而欲無憊,奚可得邪?此比干之見剖心徵也夫!”(《莊子·山木》)處在這樣的時代,莊子的內心經歷過一番洗練,從而對于變幻莫定的世事有切身的體會,對宇宙人生有深沉的思考。
司馬遷說莊子,“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于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余萬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漁父》《盜跖》《胠篋》,以詆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梢姡?a href="http://www.tenkaichikennel.net/cidian/zhuangzi/"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莊子學問非常淵博,其學術涉獵范圍很廣,但其思想的主要來源是老子一派道家。莊子的著作不再是《老子》式的格言體,而是汪洋恣肆的長篇大論,批判當時流行的儒、墨思想,繼承并發展老子的學說?!妒酚洝だ献禹n非列傳》的贊語說:“太史公曰:老子所貴道,虛無,因應變化于無為,故著書辭稱微妙難識。莊子散道德,放論,要亦歸之自然?!崩献犹接憽暗馈?,強調“無為”,推天道以明人事,書中的道理十分深奧。莊子創造性地發揮了老子的思想,“其言洸洋自恣”,但總是以“自然”為旨歸。司馬遷敏銳地指出,莊子以“自然”為中心繼承和發揮了老子的思想。
今本《莊子》一書,共有33篇,分為內篇、外篇和雜篇三個部分;內篇7篇,外篇15篇,雜篇11篇。這種篇章結構是由西晉時期的思想家郭象(252~312)在整理和注釋《莊子》的過程中形成的。古今學者對內篇、外篇、雜篇3個部分的關系進行過很多研究,大多數學者形成了這樣的認識:《莊子》一書是道家莊子學派的文獻匯編,其中內七篇結構謹嚴,論理深刻,很可能是莊子自著,是莊子思想的基礎;外、雜篇是莊子弟子和后學的作品,是對莊子思想的發揮,其中有些篇章對莊子思想的某些觀點進行了深刻而系統的闡釋。因此,可將《莊子》一書視為體現了莊子思想的整體來進行閱讀和理解。
近人注解《莊子》的著作主要有:郭慶藩《莊子集釋》(中華書局1961年版),張默生《莊子新釋》(齊魯書社1993年版)。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中華書局1983年版),王叔岷《莊學管窺》(中華書局2007年版),孫以楷、甄長松《莊子通論》(東方出版社1995年版),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修訂版)和崔大華《莊學研究》(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等是當代研究莊子思想比較有代表性的著作。
上一篇:《尚書》的歷史地位及影響
下一篇:《莊子》的主要思想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