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胡治兵語錄》的主要內容,《曾胡治兵語錄》導讀
《曾胡治兵語錄》是一部輯評語錄體軍事著作。民國蔡鍔輯評。蔡鍔于清宣統(tǒng)三年(1911)就任云南新軍協(xié)統(tǒng)時,受鎮(zhèn)統(tǒng)鐘麟同委托,編部隊教材《精神講話》,遂摘錄清曾國藩和胡林翼二人的論兵言論編成是書。該書版本有數(shù)十種之多,較早的版本有民國四年(1915)云南陸軍講武學堂石印本,民國六年(1917)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本等。1940年9月,國民黨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曾將該書編入《先賢軍政語錄》,1948年8月拔提書局出版的 《中國兵學大全》也收錄該書增補本。該書在民國時十分流行。1957年1月臺灣世界兵學社出版的 《中國兵學大系》還將此書收入第13冊。
曾國藩(1811—1872),原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清末湖南湘鄉(xiāng)人,洋務派和湘軍首領。道光進士,曾任內閣學士、兩江總督、大學士、直隸總督等職。為了對抗太平天國起義,在家鄉(xiāng)辦團練,旋擴編為湘軍,成為剿殺太平天國的主力軍。有《曾文正公全集》。胡林翼(1812—1861),字貺生,號潤芝。清末湖南益陽人,道光進士,曾任知府、道員、湖北巡撫等職。在貴州鎮(zhèn)壓過苗民和李元發(fā)起義,制訂《保甲團練條約》。后率黔勇至湖、鄂同湘軍一起對抗太平軍,與曾國藩并稱“曾胡”。有《胡文忠公遺集》。蔡鍔(1882—1916),字松坡,原名艮寅。湖南邵陽人,近代軍事家。早年入長沙時務學堂,從梁啟超學習,后留學日本士官學校。回國后參與訓練新軍。1911年擢云南37協(xié)協(xié)統(tǒng)。武昌起義爆發(fā),舉兵響應,任云南都督。1915年12月在云南組織護國軍起兵討袁。袁死后,任四川督軍兼省長。有《蔡鍔集》、《蔡松坡集》。
《曾胡治兵語錄》共12章,約14萬字。章目分別是: 將材、用人、尚志、誠守、勇毅、嚴明、公正、仁愛、勤勞、和輯、兵機、戰(zhàn)守。一章一類,將曾胡有關軍事問題的言論按類編排,選輯成書。在每一章之后,由輯者加上評語,并闡發(fā)自己的軍事思想。
在軍隊建設方面,該書主張選將要慎重,為將必須智勇兼?zhèn)洌艹钥嗄涂啵柫顕烂鳌>毐獓栏褚螅怪_到“修養(yǎng)其精神,鍛煉其體魄,嫻熟其技術”的程度。在戰(zhàn)略戰(zhàn)術方面,該書講究持重穩(wěn)慎,主張“簡練慎出”,無充分準備不輕易言戰(zhàn),后發(fā)制人,穩(wěn)扎穩(wěn)打。每戰(zhàn)必以全軍、破敵為上,得城得地次之,同時,也要注意搶占險要地帶,以求先制。該書在繼承傳統(tǒng)戰(zhàn)略思想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以靜制動,以逸待勞”,以主待客,持久待變。在具體戰(zhàn)法上,強調防守把握重點,進攻相度機宜,靈活用兵,注重奇正之變。“必有所舍,乃有所全”,即不能處處設防分散兵力,而要選擇戰(zhàn)略要地集中兵力防守。“拊其背,沖其腰、抄其尾”,即料敵審勢選擇進攻方向和時機。同時又要“以整攻散,以銳蹈瑕”。“臨陣分枝,不嫌其散,先期合力,必求其厚。”還應備策應、防抄襲。歸結到奇正,就是“有正無奇,遇險而復;有奇無正,勢極即阻。”并指出用兵之忌。戒貪小功而誤大局,“懸軍深入而無后繼是用兵大忌。”
《曾胡治兵語錄》的地主階級立場和仇視農民起義的態(tài)度是非常鮮明的,但是在總結軍隊建設、戰(zhàn)略戰(zhàn)術經驗上,仍有一定參考價值。抗日戰(zhàn)爭時期,八路軍軍政雜志社曾編輯出版過《(增補)曾胡治兵語錄白話句解》,為 《中國軍事思想?yún)矔分?
上一篇:《曾文正公全集》的主要內容,《曾文正公全集》導讀
下一篇:《本草綱目》的主要內容,《本草綱目》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