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正公全集》的主要內容,《曾文正公全集》導讀
《曾文正公全集》是晚清曾國藩的一部文集。由李瀚章主編,李鴻章主校,光緒二年(1876)湖南長沙傳忠書局刊印169卷本。后經多次刊印,卷數不一。如光緒十四年 (1888年)鴻文書局鉛印本164卷,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鴻寶書局石印本154卷,1924年中華圖書館鉛印本140卷,1932年上海掃葉山房石印本132卷,1937年世界書局印行仿古字版4冊等。1985年起湖南岳麓書社經過整理校刊,陸續刊出較完整的標點本 《曾國藩全集》。
曾國藩(1811—1872),原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湖南湘鄉人。道光戊戌(1838)進士。歷任翰林院侍講學士、內閣學士、禮部右侍郎、署兵部、吏部左侍郎等職。1853年丁憂在籍時奉命辦團練,后編為湘軍,參加對太平軍作戰。1860年任兩江總督、欽差大臣,負責鎮壓太平天國事務。1864年湘軍破天京 (今南京),受封一等侯爵,加太子太保銜。1865年任剿捻欽差大臣,翌年因無功而去職,回兩江總督任。1868年調任直隸總督。1870年處理天津教案,屈從洋人而遭輿論譴責。旋回任兩江總督,卒于南京,謚文正。
是書169卷包括卷首1卷,奏稿30卷,書札33卷,批牘6卷,十八家詩抄28卷,經史百家雜抄26卷,經史百家簡編2卷,鳴原堂論文2卷,詩集4卷,文集4卷,雜著4卷,求闕齋讀書錄10卷,求闕齋日記類抄2卷,孟子要略5卷,年譜(黎庶昌輯) 12卷。雖號稱全集,其實刪削甚多,僅是一部選集。
是書奏稿、書札、批牘、雜著中有大量關于曾國藩組織湘軍及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的資料,反映了當時社會情況及清政府對太平天國和捻軍的基本政策、軍事戰略部署和作戰情況。其雜著中關于湘軍“營制”、“營規”及“愛民歌”等,反映了湘軍的組織狀況。但其奏稿中有關戰事的報告掩飾甚多,相比之下書札尤其家書中的有關內容較為真實,且能反映當時官場的腐敗。此外,奏稿、批牘中有些涉及統治階級辦洋務的內容。曾國藩是洋務派代表之一,早在咸豐末年就提出:“購買外國船炮,則為今日救時第一要務。”主張學習外國先進技術,興辦軍事工業,“師夷智以造炮制船”。但全集中這方面的內容刪漏甚多。
曾國藩是晚清著名的理學家,是書經史百家雜抄、經史百家簡編、文集、求闕齋讀書錄、求闕齋日記等記錄了他的學術思想,孟子要略則是輯佚朱熹的原著。在哲學思想上,曾國藩繼承程朱理學“格物致知”的客觀唯心主義,認為:“吾心之知有限,萬物之分無窮,不研于至殊之分,無以洞乎至一之理。”同時,他強調人的主觀作用,主張“立誠”;“竊以為天地之所以不息,國之所以立; 賢人之德業之所以可大可久,皆誠為之也。”因此,“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先天固有的“理”,必須通過人們主觀的“誠”去體驗。在倫理上,他也繼承了朱熹“存天理、去人欲”的思想,鼓吹“力去人欲,以存天理”,以此維護傳統的綱常倫理。文集收有曾國藩為鎮壓太平天國革命所作的 《討粵匪檄》。
曾國藩在文學上是中興桐城古文派的代表。其文章私淑方苞、姚鼐,自謂粗解古文是由姚鼐啟迪。他治學、作文主張義理、詞章、考據三者并重,“取儒者之多識格物、博辨訓詁,一一內諸雄奇萬變之中,以矯桐城末流虛車之飾。”文章義法取諸桐城,更宏以漢賦的氣魄,浩然直達,頗有可觀。是書的十八家詩抄選錄了曹子建、阮嗣宗、陶淵明、謝康樂、鮑明遠、謝元暉、李太白、杜工部、韓昌黎、白香山、蘇東坡、黃山谷、王右丞、孟襄陽、李義山、杜牧之、陸放翁、元遺山等古代名家的詩作,是晚清較好的古詩選本。此外,他讀書必離析章句,條開理解,證據論議,其鳴原堂論文及求闕齋讀書錄等開吳汝綸評點諸書之先河。
上一篇:《曾惠敏公遺集》的主要內容,《曾惠敏公遺集》導讀
下一篇:《曾胡治兵語錄》的主要內容,《曾胡治兵語錄》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