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黎先生集》的主要內容,《昌黎先生集》導讀
《昌黎先生集》,40卷,唐李漢編。為唐韓愈詩文集。
韓愈 (768-824),字退之,唐代大文學家。河南河陽 (今孟縣)人。先世昌黎,以郡望,世稱韓昌黎;曾任吏部侍郎,亦稱韓吏部;死后謚曰文,又稱韓文公。
韓愈3歲而孤,由其兄韓會和嫂鄭氏撫育。13歲即能文,曾向獨孤及、梁肅學古文。舉進士后四試,歷官四門博士、監察御史、陽山令、國子博士;裴度平淮西,從征,任行軍司馬;旋任刑部侍郎,諫迎佛骨,貶潮州刺史,移袁州; 回朝后歷任國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職。身后遺文,由他的學生隴西李漢編輯成書。李漢所集; 賦4,古詩210,聯句11,律詩160,雜著65,書啟序96,哀詞祭文39,碑志76,筆硯鱷魚文3,表狀52,總數700余?!安⒛夸浐蠟樗氖痪恚繛?《昌黎先生集》,傳于代?!?(均見李漢序)
韓愈文集流傳廣遠,版本甚多,研究的著作亦夥。版本方面大抵以李漢本為祖本,傳抄刻印;或輯補,增為外集;或箋釋、考異、編附年譜和史傳,可視為“全集”者。宋代所見版本最多,唐令狐澄本、南唐保大本、秘閣本、祥符杭本、嘉祐蜀本、謝克家本、李昞本(見于《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朱熹《考異》中又提到一些本子,如荊公本 (王安石本)、潮 (州) 本、歐 (陽修)本、泉 (州)本、晁本、張文潛本、洪興祖本,而以方崧卿本為精善,作《考異》。今天能見到的宋本非常有限,北京圖書館有收藏;影印的宋元明本較易得。重要的有:①商務印書館涵芬樓影印宋本魏仲舉編(新刊五百家注音辨) 《昌黎先生文集》,40卷,序傳碑記1卷,外集10卷,類譜10卷,考異10卷; ②商務印書館1919年影印元天歷元年刻本(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40卷,外集10卷,宋王伯大音釋,朱熹考異散于各文之下,集傳1卷,遺文1卷(此本一為單行本,又收入《四部叢刊·初編》);③民國羅振常影印宋廖瑩中世彩堂本,《昌黎先生集》、《外集》、《遺文》附清陳景云《韓集點勘》4卷石印本;④明初刻本《昌黎先生集》,40卷,朱熹考異,王伯大音釋;⑤明嘉靖十六年游居敬刻本《韓文》,40卷,外集10卷,集傳1卷,遺文1卷,嘉靖三十五年莫如士刊本同;⑥明朱五弼重編萬歷三十三年天德堂刻本朱校《昌黎先生文集》,40卷,遺文1卷,外集10卷,朱熹考異,王伯大音釋;⑦明徐時泰東雅堂刻本《昌黎先生集》,40卷,遺文1卷,外集10卷,即從宋廖瑩中集注本出;(《四庫全書》著錄作 《東雅堂韓昌黎集注》,40卷,外集10卷) 同治八年江蘇書局重刻東雅堂本; 民國9年上海商務印書館鉛印東雅堂本和石印本,1927年上海中華書局 《四部備要》據東雅堂本排印本,國學整理社1935年鉛印《韓昌黎全集》本,亦據東雅堂本,均后附陳景云 《點勘》;⑧明蔣之翹輯注《韓柳全集》崇禎六年(1633)安國謨刊本《韓昌黎集》,40卷,外集10卷,遺文1卷,附錄1卷; ⑨乾隆六年修補永懷堂刻本 《昌黎先生全集》; ⑩乾隆四十九年 (甲辰) (新刊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文集》本(《四庫全書》著錄本同);(11)光緒十五年廣州重校陳璞本 《昌黎先生集》,40卷,遺文1卷。
韓愈散文大量篇章選入多種總集,從唐趙德《唐文錄》、宋姚鉉 《唐文粹》、宋李昉等 《文苑英華》,至明代茅坤和清代姚鼐,各家選錄不輟。詩集有多種單行注本,主要有: 清代顧嗣立 《昌黎先生詩集注》,方世舉《韓昌黎詩集編年箋注》,今人錢仲聯《韓昌黎詩系年集釋》。
校勘韓愈文集或補注而不列韓文的著作主要有:宋代方崧卿 《韓愈舉正》、朱熹 《考異》,清代陳景云《韓集點勘》、王元啟 《讀韓記疑》,沈欽韓 《韓集補注》、方成珪 《韓集箋正》,近人徐震 《韓集詮訂》。韓愈一生事跡,兩唐書均有傳;原始材料則有其弟子皇甫湜《昌黎韓先生墓志銘》、《韓文公神道碑》,李翱《韓公行狀》;朱熹又為《新唐書》本傳作有詳注,宋洪興祖作《韓子年譜》最稱詳備。研究著作中,清人王鳴盛《蛾術編》、鄭珍《巢經巢文集》、俞樾《俞樓雜纂》中有專條或專文,趙翼《甌北詩話》、方東樹《昭昧詹言》、林紓《韓柳文研究法》都有評論韓愈詩文的部分;今人陳寅恪 《論韓愈》 則為現代名篇。
韓愈的詩文歷來評價甚高,被視為一代宗匠,影響深遠。首先,他是明確堅定的文以載道派文學家。在思想上,他以維護孔孟道統自命,講仁義道德,自認為上繼漢代揚雄,承接孔孟之道,恢復儒家在六朝以來失去的地位。雖然他的《原道》、《原性》等文并未提出新的思想,他的衛道之心卻是清楚的。宋以后,韓愈文章廣為流行,是和他的儒家面目分不開的;因為道學家也是以孔孟為旗幟的,不倦地講仁義;這種情況也正反映了儒家在中國長期封建社會中很強的生命力。不過,韓愈排佛老也只是相對的,佛學固然不談,道家處世態度也并未絕對排除。其次,他長期以士的代言人為文章,能引起封建社會中廣大的士人階層的共鳴。他在《送孟東野序》中提出一個“太凡物不得其平則鳴”的嶄新論點,成為千古名言,為歷來士人所接受。韓愈熱中,他的干謁名公巨卿求官求祿,他的嘆苦嗟貧,他的代朋友鼓吹,甚至于諛墓文章,就都可以理解、同情或諒解;歷來讀書人中,靠自己能力能達到出將入相以濟世的英雄的畢竟是少數,多數是輾轉沉淪于下僚地位或老死草野;韓文總有人愛讀,可能比他的儒家思想更直接。從這一點講,韓愈的文章又是廣泛的言志派作品,并非代圣賢立言,而是說的自己的情和志。至于他實際從事的政治活動,說不上是名臣名將,又反對王叔文的改革,但在憲宗時代是為維護國家統一作了貢獻的。
韓愈在文學創作上成就高,也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個是別樹一幟的提倡古文,是唐宋古文運動的領袖;另一個是他創作的雄深奇絕,詩文均佳。六朝文章以駢文為美文,至唐前期而極盛。駢文綺麗而艱難,也不能充分自由自然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枷鎖太重。唐以后固然不斷有人寫作古典散文,但倡言排擊,又以自己的作品站住了的首推韓愈。他聲言“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非圣人之志不敢存”,“當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陳言之務去”(見《答李翊書》);提出“養氣”,“行之乎仁義之途,游之乎詩書之源”,“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針對六朝人,這種立論是站得高些,強調了內容和形式的統一。韓愈,加上柳宗元的長期古文寫作實踐和理論鼓吹,也由于韓愈國子博士和祭酒的宗師地位,后來又是朝廷大僚,有一批追隨者助成聲勢,就形成了古文運動。至宋代,再經歐陽修、蘇軾等大家的推崇和鼓吹,形式解放的古文遂成為文學正宗,不可逆轉;駢文只成為程式化的廟堂文章,如章表之類,一直延續到清末民國初年,成為真正的附庸。由于韓愈提倡古文的努力和成就,蘇軾給了他“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譽(見《潮州韓文公廟碑》),這種歷史地位是崇高的。
有理論,形成文學運動,也不足以確定一個作家的崇高地位,韓愈的詩文創作力大才雄,有卓越的貢獻,這才是他成功的最主要原因。韓愈詩文成就,向有定評。李漢早就說到 “雄偉不常”,宋人認為是 “集大成”,“韓子之文,如長江大河”;他的散文的地位可以比擬杜甫詩的地位,歐陽修說 “杜詩韓筆”,姚鼐說“文士之效法古人,莫善于退之,盡變古人之形貌”。韓愈古文眾體皆備,說理文、敘事文、雜文、抒情文,以及虛構而具有小說意味的散文,他都能寫得精采獨詣,不同凡響。他的散文總的藝術特色是氣勢雄強,縱橫變化,云譎波詭,巧譬善喻,而又嚴正有內容。韓愈的詩,則更具有開拓新路的創造價值。宋人所謂“以文為詩”,以及在詩中發議論,這都是新的創造,詩中的新表現手法和意蘊;這種詩體散文化,更加自由流暢和奔放,也能容納更多的內容,是詩歌表達功能的擴大。韓愈尤其擅長寫長詩,像《南山詩》,連用五十幾個“或”字,形容巖石的形態,想象奇特而富贍健美,是用賦的手法寫作的詩歌名篇。他的詩歌藝術特色是雄偉奇特,千奇百怪。所以清人葉燮說:“韓愈為唐詩之一大變,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為鼻祖”(《原詩》)。韓詩實開宋詩理趣和議論之風。當然,對于韓詩的愛用虛字和散文化、發議論的風格,歷來有人不以為然,貶之者大有人在,但不能否定韓詩自有特色和貢獻的歷史作用。韓愈在文學上又是語言大師,善于對前人推陳出新,也對日常口語提煉加工,豐富了文學語言寶庫??傊n愈在中國古典文學中占有光輝的位置,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貢獻,是一座高峰,是一位繼往開來的偉大作家。
參考文獻
- 1. 四部叢刊初編影印元本 《昌黎先生集》。
- 2.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別集類。
- 3. 鄭振鐸: 《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上冊。
- 4. 錢鐘書: 《談藝錄》。
上一篇:《昌谷集》的主要內容,《昌谷集》導讀
下一篇:《春秋》的主要內容,《春秋》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