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音樂·偶然音樂
西方20世紀的一種音樂形式。它沒有固定的樂曲結構,作曲家只是提供給演奏者某些偶然的因素,這些因素規定了、或者模糊地說明了即興演奏的范圍。偶然的成分通常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由演奏者自己去安排樂曲的次序和結構。比如: 美國作曲家約翰·凱奇曾經寫過一首鋼琴曲,他把樂譜抄寫在不同的紙上。當演奏即將開始時,演奏者按照隨便撿起來的順序演奏。作曲家亨利·普瑟爾也寫過類似的作品,他的鋼琴獨奏曲 《符號》寫在六頁雙面紙上,另外還附有四張單面紙,紙上除了寫有音符以外,還開有三個“窗口”。演奏者在表演時,把開有口的譜紙隨便放在雙面譜紙上,他根據這些偶然出現在他眼前的樂譜進行演奏。其二是樂譜上會出現一些說明,如演奏者應該在何時開始即興演奏,如何終止,甚至還告訴他應該提出一些類似戲劇舞臺上的姿勢等等,但只是一種總體上的提示。比如美國作曲家莫爾頓·費爾曼在 《麥哲倫海峽》一曲中,只給演奏者標明了時位和速度,而不標明具體的音高。他把譜子寫在方格紙上,每一方格相當于每分鐘88拍的一拍,每一方格內又標明了音的數量,如果方格是空白的,就表示休止。另外,還標明了音色和力度的因素。這樣,雖然對演奏者的演奏提出了具體的要求,但仍然留給他們有許多選擇的可能性。偶然音樂的記譜與傳統的記譜法截然不同,而且作曲家往往有自己的特殊記譜符號,并在每一首樂曲中對所使用的符號作詳細說明。約翰·凱齊被認為是偶然音樂的鼻祖,他創作的 《鋼琴與管弦樂隊協奏曲》,采用了84個不同的音樂段落,它們可以依次演奏,也可以同時演奏。他的另一部鋼琴曲《4′33″》被稱為是偶然因素的運用走向極端化的一個典型例子。演奏者一動不動地在鋼琴前靜坐了4分33秒,只是在規定的時間內打開和關上鋼琴的琴蓋來表示三個樂段的劃分。作曲家這樣安排的目的是在于使聽眾在沉寂無聲的時候注意到周圍發生的各種偶然的聲響。
上一篇:西方文學·音樂·戴維斯
下一篇:西方文學·音樂·《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