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會要》的主要內容,《東漢會要》導讀
《東漢會要》是記載東漢王朝典章制度及其演變的著作。南宋徐天麟著。成書于南宋寶慶二年(1226)。最早有宋寶慶二年刊本,四庫全書本缺37、38全卷,36、39各缺半卷。清代蔣光煦曾予以校補,編為 《斠補隅錄》本,咸豐年間海昌蔣氏宜年堂重編刊 《涉聞梓舊》本。又有嘉慶初年的武英殿本。通行版本主要有商務印書館1935年《國學基本叢書》本,中華書局1955年用商務紙型重印本,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以江蘇書局翻刻的武英殿本為底本校點出新印本。
徐天麟 (生卒年不詳),字仲祥,南宋臨江 (今江西清江縣) 人,史學家。開禧元年(1205)進士,任撫州 (今江西省今縣)、臨安府教授,歷武學博士,惠州(今廣東惠陽縣)、潭州(今湖南長沙市)通判,權知英德府,廣西轉運判官。人稱“所至興學明教,有惠政。”他出生于史家世家,從小愛好史學,自稱“窮經不足以采微,嗜史乃幾于成癖。” 他任官撫州教授時,寫成《西漢會要》70卷,奏上朝廷。此書乃其任武學博士時繼《西漢會要》后的續作。他還著有《漢兵本末》1卷,《西漢地理疏》 6卷、《山經》 30卷,皆未流傳。
《東漢會要》40卷,分為15門,384事。前為《東漢會要提要》等,正文卷1-卷2: 帝系; 卷3-卷7:禮; 卷8: 樂; 卷9-卷10: 輿服; 卷11-卷13: 文學; 卷14-卷16: 歷數; 卷17-卷18: 封建; 卷19
-卷25:職官;卷26-卷27:選舉;卷28-卷30: 民政;卷31:食貨;卷32-卷34:兵;卷35-卷36:刑法; 卷37-卷38: 方域; 卷39-卷40: 蕃夷。
《東漢會要》集中了東漢王朝的有關典章制度的材料,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分門別類加以排列,并記述其沿革演變情況,本書仿 《西漢會要》體例,但亦有三點不同: 一是門類名稱不全相同,本書去學校、運歷、祥異,增文學、歷教、封建三門; 二是取材較廣,《西漢會要》取材不出 《漢書》、《史記》,而本書取材除以范曄的《后漢書》為依據外,還參考了劉珍等《東觀漢記》、華嶠《后漢書》、司馬彪《續漢書》、袁宏 《后漢紀》、杜佑 《通典》以及 《漢官儀》、《漢雜事》、《漢舊儀》等書;三是間附按語及雜引他人論說。《西漢會要》不加論斷,本書則采取蘇冕駁議之例,就史事發表議論,冠以 “臣天麟按”四字,如對禮樂、外戚與宦官擅權之禍,選舉人才等都發表議論,另外還引用別人的議論,如范曄、袁夢麟的議論,共有十余條。
本書由于把東漢王朝的典章制度的材料分門別類進行編纂,排比整齊,使我們在研究東漢王朝的政治、經濟、軍事等情況時,減少了許多翻檢排比之勞,提供了很大便利,是研究東漢史的很好的工具書。而且本書所征引的一些史書早已亡佚,藉此保留了一部分傳世,這對研究東漢史具有珍貴的價值。此外,本書通過按語的形式對史事進行論說,也是一種值得借鑒的方法。
上一篇:《東山詞》的主要內容,《東山詞》導讀
下一篇:《東西均》的主要內容,《東西均》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