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義疏》的主要內容,《楞嚴經義疏》導讀
《楞嚴經義疏》又名《首楞嚴義疏注經》,是注解《首楞嚴經》的佛教著作。子璿著。該書問世后即廣泛流傳,日本 《大正新修大藏經》第39卷中收此書。
子璿(?—1038),字仲徽,宋代僧人。生年不詳。浙江秀州 (今浙江省嘉興) 人。出家后先后師從洪敏、慧覺,專習《華嚴》經教。他曾在本州長水寺設講席,專講《華嚴》和《楞嚴》諸經。由于他長住長水寺,所以又被稱作“長水子璿”。他一生專弘華嚴宗思想,故被尊為宋代華嚴宗的中興大師。《首楞嚴義疏注經》是他的一部主要著作。
《首楞嚴經》又名《楞嚴經》、《大佛頂首楞嚴經》,全名為《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該經自宋代以后,盛行于天臺、華嚴以及禪宗之間,經中所說教義深得各派重視。但該經屬秘密部,其內容與其他顯教經論所說互有歧義,故自古以來對本經的真偽就有許多不同看法。
本經的翻譯,在唐智升《續古今譯經圖記》和《開元釋教錄》 中,有不同記載。據《首楞嚴義疏注經》說,唐中宗神龍元年(705)中天竺三藏般刺蜜帝于廣州制止道場譯出,房融筆受,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全經主要內容是說阿難啟請釋迦宣說十方如來如何得成菩提妙奢摩地,三摩,禪那初成方便。而釋迦如來則圍繞此三問題,告之以“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以此三摩提,破除客塵煩惱,顯示常住真心妙真如體,并漸次辨明行此三摩提的各等階次位地。宋代中散大夫守御史中丞王隨在《首楞嚴經疏序》中說此經“可以辨識諸魔,破滅七趣。謂止及觀,修圓教妙明之心,發真歸源,證上乘至極之說”。明代智旭在《閱藏知津》中說此經為“性相總要,一代法門之精髓,成佛作祖之正印。”
《首楞嚴義疏注經》共20卷,分10門注解《楞嚴經》。這10門是:1. 教起因緣,敘本經所起緣由。2. 藏教分攝,判此經屬大乘菩薩藏。3. 教義分齊,按華嚴宗五教分判法,判本經屬大乘終教,兼于頓圓。但又認為本經所說佛法內容,按《大乘起信論》五重本末說,“此經具詮本末,學者備覽,足見幽深?!?.所被機宜,說此經可使根機深者得以悟入佛之知見,使根機淺者得以信解。無種者也能因此經而重成圓頓種姓。5. 能詮體性,從隨相門、唯識門、歸性門、無礙門詮釋此經體性,認為一旦達到無礙門,則“心境理事交徹相攝”,圓融無礙。6,所詮宗趣,說此經以心境空寂,藏性圓滿,凡圣平等為宗;使修行者妄情等佛,觀行速成為趣。7. 教跡前后,以此經非一時說,佛說此經當在《法華》后,《涅槃》前。8. 傳譯時年,敘此經翻譯的年月以及譯者、譯地。9.通釋名題。10. 別解文義,具體注釋經義。《首楞嚴義疏注經》從第2卷起,按傳統的注經方法,將原經分序、正、流通3部分進行注釋。
《首楞嚴義疏注經》一出來就受到普遍的重視。當時中散大夫、守御史中丞王隨曾為之撰序,說子璿“學識兼高,辨才無礙,以是經典(指《首楞嚴經》)為時教于一代,分妙理于十門,功濟大千,道傳不二?!彼J為子璿的這部義疏 “可以開前疑而決后滯,披迷云而睹惠日,然后知色空無異同歸實際,生佛靡殊不離方寸?!彼院笫乐?《楞嚴經》者,往往把子璿的《首楞嚴義疏注經》作為重要的參考書籍。
上一篇:《棉花圖》的主要內容,《棉花圖》導讀
下一篇:《歐陽文忠公集》的主要內容,《歐陽文忠公集》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