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本事方》的主要內容,《普濟本事方》導讀
《普濟本事方》又名《類證普濟本事方》、《許學士類證普濟本事方》,簡稱《本事方》。南宋許叔微撰,約成書于12世紀中期。宋《直齋書錄解題》和《遂初堂書目》較早著錄。現存主要版本有清康熙刊本、日享保二十一年(1736)大阪新町西尸小濱書林刊本、清乾隆十五年 (1750)蕓暉堂錄宋抄本、清 《四庫全書》本、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云間王陳梁???。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于1959年出版排印本。
許叔微 (1079-1154),字知可,真州白沙(今江蘇儀征)人,宋代醫學家。紹興二年(1132)進士,官至集賢院學士,故人稱“許學士”。幼年家貧,年十一時,父母均因患病誤治而亡。成年后發憤習醫,“刻意方書,誓欲以救物為心”,終成為一代名醫。平生對《傷寒論》研究頗深,在理論上有所闡發,著有 《傷寒百證歌》、《傷寒發微論》、《傷寒九十論》。晚年又取一生實踐所驗效方輯成 《普濟本事方》。另著有 《治法》、《辨在》、《仲景 三十六種脈法圖》 等,均佚。
本書10卷,按病證分為 二十三門。依次為: 中風肝膽筋骨諸風、心小腸脾胃病、肺腎經病、風寒濕痹白虎歷節走注諸病、風痰停飲痰癖咳嗽、積聚凝滯五噎膈氣、膀胱疝氣小腸精漏、翻胃嘔吐霍亂、臟腑瀉滑及諸痢、虛熱風壅喉閉清利頭目、腫滿水氣蠱脹、腎臟風及足膝腰腿腳氣、腸風瀉血痔漏臟毒、衄血勞瘵吐血咯血、眼目頭面口齒鼻舌唇耳、諸嗽虛汗消渴、金瘡癰疽打撲諸瘡破傷風、諸蟲飛尸鬼疰、腹肋疼痛、雜病、傷寒時疫、婦人諸疾、小兒病。全書共收318方。其中三分之二為丸、散、膏、酒、粥,湯方占 三分之 一,并附有針灸、按摩等法。
本書在學術上的特點,一是兼受并蓄,廣采眾方。書中既輯錄了古代文獻中的著名方劑,也收載了較多的民間驗方。由于許氏對仲景學說深有心得,故治療傷寒時疫的方劑,大多選自 《傷寒論》,如麻黃湯、桂枝湯、柴胡湯、葛根湯、白虎湯等,其它雜癥則旁搜各家之方和民間驗方。二是詳論方藥,附載醫案。書中方劑不僅記述藥物組成、適應癥等,且每方藥味必詳列炮炙修治方法。特別是卷首“治藥制度總例” 一篇,高度重視藥物的炮制質量。許多方法為后世所采用。書中各方之后大都附記作者本人的治療驗案,用實例來說明方劑療效。書名“本事方”,即因諸方“皆有當時事實”。在臨床辨證用藥方面也有不少個人創見。如對氣厥病證與中風的鑒別,用滋潤藥物益腎等。
本書內容翔實,實用價值較高,對后世有很大影響。明王肯堂《證治準繩》、龔廷賢《壽世保元》,清吳儀洛《成方切用》、徐靈胎《蘭臺軌范》等書,均輯錄本書內容。清代名醫葉桂將《本事方》加以評釋,撰成《本事方釋義》10卷,對原書方劑的藥物配伍和運用提出了許多個人見解,有較高參考價值。此書在葉氏生前未能刊出,歿后由其曾孫葉鐘重加校訂,于清嘉慶十九年(1814)刊行。
上一篇:《普濟方》的主要內容,《普濟方》導讀
下一篇:《曝書亭集》的主要內容,《曝書亭集》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