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夷待訪錄》的主要內容,《明夷待訪錄》導讀
《明夷待訪錄》是啟蒙思想名著。明清間黃宗羲著。寫于清康熙二年(1663),乾隆年間列為禁書,嘉慶間初刻本印行。有慈溪二老閣初刻本,清末顧氏《小石山房叢書》本,民國初年薛鳳昌《黎洲遺著匯刊》本,1955年北京古籍出版社標點本,1981年中華書局重印本。“明夷”取自于 《周易》第五爻 “箕子之明夷”句,意謂箕子是個有智慧的人卻逢紂之惡,處在昏暗患難地位。作者以此自況,故以名書。
黃宗羲(1610—1695),字太沖,號南雷、梨洲,學者稱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明清之際思想家、史學家。父尊素,為東林黨名士。自幼受父影響,19歲入都為父訟冤,以鐵錐擊傷仇人由是知名。明末參與 “復社”反對宦官權貴的斗爭。清兵南下,號召鄉里義勇,與諸人立 “世宗營”,據四明山結寨防守,被明魯王任命為左都御史等職。明亡后,閉門著述,屢拒清廷征召。學問淵博,史學成就尤大,所著 《明儒學案》,開浙東史學研究之先河。曾與孫奇逢、李颙并稱 三大儒。另著有《易象學數論》、《律呂新義》、《孟子師說》、《四明山志》、《大統法辨》、《宋元學案》、《南雷文定》等,后人編有 《黃梨洲文集》。
《明夷待訪錄》全書1卷。20章。主要篇目有《原君》、《原臣》、《原法》、《置相》、《學校》、《取士》、《建都》、《方鎮》、《田制》、《田賦》、《兵制》、《財計》、《胥吏》、《閹宦》 等。
本書尖銳地抨擊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指斥封建君主把天下當作“一人一姓”的私有物,認為“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因為君主 “以我之大私為天下之大公”,“以天下之利盡歸于己”,“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認為真正的天下大公,就是 “兆人萬姓”都能各遂其利。理想的政治,應是“天下為主,君為客”,君主“不以一己之利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為害,而使天下釋其害”( 《原君》)。他認為君主制度下的官吏,“視天下人民為人君囊中之私物”(《原臣》),是替君主“奔走服役”的“仆妾”。這種不合理的君臣關系應廢除,臣子對皇帝不應盲從,做官應該 “為天下,非為君也; 為萬民,非為一姓也”( 《原臣》)。
《原法》篇認為,君主制度是歷代皇帝出于自己的“利欲之私”,炮制出來的“一家之法”的“非法之法”,它束縛天下人的手足,就是“能治之人”,也難以擺脫封建法制的羈絆;唯有打破封建的一家之法,才能產生“天下之法”。
《置相》、《學校》等篇提出了限制君權的主張。認為丞相制度不能廢,讓丞相同皇帝“便殿議政”、“同議可否”; 學校是影響輿論、批評時政、分辨是非、監督皇帝官吏的議政機關,一切大政方針,都應出于學校。
《財計》、《田制》、《田賦》等篇闡述了經濟理論。主張廢止金銀貨幣,認為貨幣單位不統一,有礙商品流通,應鑄造發行統一的銅幣,以暢“公私之利源”。他還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張,“世儒不察,以工商為末,妄議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求,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蓋皆本也”。土地制度方面,主張在恢復“井田制”的形式下,按戶平均授田,賦稅平均負擔。分田后的剩余土地由富民占有,以免 “困苦富民”。
《明夷待訪錄》深刻地批判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民主思想的主張,在當時就獲得了高度評價,顧炎武說:“讀之再三,于是知天下之未嘗無人,百王之敝可以復起,而三代之盛可以徐還也”(《與黃梨洲書》)。這些激烈的思想言論對兩百年后的維新運動和舊民主主義革命運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近人梁啟超說:“我們當學生時代,《明夷待訪錄》實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興奮劑。我自己的政治活動,可以說是受這部書的影響最早而最深。”“此書光緒間,我們一班朋友曾私印許多送人,作為宣傳民主主義的工具”(《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參考文獻
- 1.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北京古籍出版社,1955。
- 2.張豈之:《論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人文雜志,1980,第2期。
- 3. 邱漢生: 《讀 〈明夷待訪錄〉札記》,《黃宗羲論》,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
上一篇:《明大誥》的主要內容,《明大誥》導讀
下一篇:《明季北略》的主要內容,《明季北略》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