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典故·貔貅
【出典】 《禮記·曲禮上》:“前有士師,則載虎皮。前有摯獸,則載貔貅。”東漢·鄭玄注:“載,謂舉于旌首以警眾也。”“貔貅,亦摯獸也。”唐·杜牧《往年隨故府吳興公……》詩:“貔休環玉帳,鸚鵡破蠻箋。”(見《全唐詩》卷五二二)
【釋義】 貔貅是猛獸名,常畫在古代軍旅的旌旗上。后以貔貅稱勇猛的戰士。
【例句】 ①簫鼓沸天,弓刀似水,連營十萬貔貅。(沈唐《望海潮·上太原知府王君貺尚書》171)這是說十萬勇猛的戰士連營扎寨,聲勢甚壯。②坐擁貔貅十萬,啣枚勇、云槊交橫。(邵緝《滿庭芳》[落日旌旗]1247)這是說十萬勇士啣枚急走,持槊交戰。③擁貂蟬爭出,千官鱗集;貔貅不斷,萬騎云從。(劉過《沁園春·御閱還上郭殿帥》2142)貂蟬借指官員,貔貅是指將士。兩句說官員們擁戴而出,將士們列隊隨從。極言閱兵時的威武。④嚴城笳鼓動高秋,萬灶擁貔貅。(高似孫《木蘭花慢》[對西山搖落]2271)兩句描述軍壘之盛,戰士之多。⑤三萬貔貅齊鼓勇,好為一清狐兔。(李曾伯《賀新郎·卒亥初度自賦》2804)這是說戰士們奮勇作戰,掃蕩敵軍。
上一篇:典故《貔虎》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典故《辟兵符子》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