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論》的主要內容,《中論》導讀
《中論》是東漢時期的一部政論性著作。徐幹撰。曾收入《漢魏叢書》(明萬歷本)、《兩京遺編》(明萬歷本)、《四庫全書》(子部 ·儒家類)、《小萬卷樓叢書》、《龍溪精舍叢書》、《四部叢刊》 等?!端鍟?·經籍志》、《唐書·經籍志》、《崇文總目》均稱有6卷,而晁公武《讀書志》和陳振孫 《書錄解題》卻記作2卷,與今存本相合。故有人認為該書 “恐為宋人所合并”。(《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該書原本有20余篇,宋曾鞏校書時,僅存20篇。其中 《復三年喪》篇、《制役》等篇亡佚。清王仁俊曾輯佚文一卷。
徐幹(171—218)字偉長,北海(今山東昌樂)人。漢魏之際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建安七子”之一。出身于庶族,東漢末年“閉戶自守”,“以六籍娛心而已?!?中論 ·原序)曹魏時曾官至司空軍謀祭酒掾屬、五官中郎將文學。因病去官后,“潛身窮巷,頤志保置。”“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三國志 ·魏書 ·王粲傳)養浩然之氣,習羨門之術,除儒家外,又受道家思想的影響。著作除 《中論》 外,后人輯有 《徐偉長集》。
現存 《中論》為上、下兩卷,每卷各10篇,共20篇,約22800字。上卷篇目為 《治學》、《法象》、《修本》、《虛道》、《貴驗》、《藝紀》、《核辨》、《智行》、《爵祿》; 下卷篇目為 《考偽》、《遣交》、《歷數》、《夭壽》、《務本》、《審大臣》、《慎所從》、《亡國》、《賞罰》、《民數》。其內容涉及哲學、政治、經濟、道德、學術等各個方面。它值得重視的有以下諸方面:首先,《中論》提出了樸素唯物主義的天道觀。徐幹先受王充思想的影響,他否定天有意志,有目的,能主宰人事。他認為人的壽夭并不由天的意志來決定,而是與人的心理、修養聯系在一起的。文章考察了歷史上許多人壽夭的情況,認為“考其年壽不為夭矣,斯非仁者壽之驗耶?”“天雖欲福人,亦不能以手臂引人……”。它還提出世間的事物有“常道”,有“變數”,“圣人取大略以為成法”,即為 “常道”,但也不能排斥有反常現象、偶然性和盲目性,即為 “變數”。人們觀察事物,分析問題不能為偶然性、盲目性所迷惑,“必原事類之宜而循理焉”。在“治世”正常情況下,“行善者獲福,為惡者得禍”,在“亂世”不正常的情況下,結果恰恰相反,但 “知者不以變數疑常道”。應 “循福之所自來,防禍之所由至也”。在不可捉摸的命運支配下,人們遇到不同遭遇,也應堅持自己的志向和操守,主張“遇不遇,非我也,其時也……守其所志而已矣?!本硬荒芤驗橼吀1艿湺淖冏约旱纳菩?,“歲之有兇禳而荒其稼穡者,非良農也;利之有盈縮而棄其資貸者,非良賈也;行之有禍福而改其善道者,非良士也”。其次,該書提出了重才智、輕德行的人才觀。書中認為在漢魏之際,統治者只有本大義,重才智,才能御萬國,臨四海。然而德行和智慧二者,孰為重要?儒家傳統的觀點一直是重德行而輕智慧,可是《中論》在提出 “士或明哲窮理,或志行純篤,二者不可兼,圣人將何取?”的問題后明確回答:“其明哲乎!失明哲之為用也,乃能殷民阜利,使萬物無不盡其極者也?!辈胖侵克钥少F,在于他們能建功立業,有益于世。他們能 “威而不懾,困而能通,決嫌定疑,辨物居方,禳禍于忽秒,求福于未萌,見變事則達其機,得經事則循其常。不僅能明哲保身,而且能經世濟民,其作用是志行之士所無法比擬的。從這一點出發,書中還進一步提出反對崇尚孝廉之風,認為“治國致平”應重于“孝悌忠信”。對于才智之士來說,只是才智多,志行少的問題,并非全無德行,故不能以小疵而妄加貶抑。其三,解決土地兼并的主張?!吨姓摗诽岢鰱|漢末年社會貧富不均、士人貧困不足,均由于大地主、大官僚和貴族掠奪和兼并土地造成的,書中說: “戶口漏于國版,夫家脫于聯伍,避役者有之,棄捐者有之,浮食者有之。于是奸心競生,偽端并作矣。小則盜竊,大則攻劫,嚴刑峻法不能救也。”因此他提出要把隱庇逃亡的農戶從官僚貴族的田莊中爭奪過來,“以分田里,以令貢賦,以造器用,以制祿食,以起田役,以作軍旅”,只有這樣才能 “國以之建典,家以之立度”。才能 “事役既均”、“民盡其力”,“國家殷富,大小不匱,百姓休和,下無怨疚焉?!蓖瑫r他還提出對紆青拖紫的貴族加以限制,“令畜田宅奴婢者有限”。
《中論》以 “中”為宗旨,強調 “言有序”,“不失事”、“不失其節”,一切都要處置得 “所”,“必原事類之宜而循理焉”。全書含有樸素的辯證法的因素。它否定天有意志、能主宰人事,它的天道觀和禍福觀表現出唯物主義和無神論的傾向,這些都豐富了我國古代唯物主義哲學的寶庫。書中提出限止兼并和蓄奴,反映了漢魏之際社會進步發展的客觀需要,也反映了庶族地主中下層“治國致平”、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精神。特別是重才智輕德行的人才觀,對閥閱世族勢力的陳腐觀念和用人標準提出了挑戰,對才智之士及其社會作用的論述振聾發聵,對傳統儒學是一個巨大的沖擊,有利于人們從虛偽、僵化的儒家經義、教條中解脫出來,具有解放思想的重要作用,為后來曹操推行 “唯才是舉”,選拔“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裴注)的革新政策作了理論、思想準備,為庶族、平民出身的士人躍登政治舞臺鋪平了道路,對社會進步起了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 1. 徐幹:《中論》,見《古今圖書集成》,上海中華書局1934年版。
- 2.祝瑞開:《兩漢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上一篇:《中西紀事》的主要內容,《中西紀事》導讀
下一篇:《中論疏》的主要內容,《中論疏》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