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的主要內容,《三國演義》導讀
《三國演義》的全稱為《三國志通俗演義》、《三國志演義》,通行本簡稱為《三國演義》,是明代著名的長篇歷史小說。章回小說是中國古典長篇小說的民族形式,《三國演義》是中國古代第一部章回小說,也是第一部歷史演義小說。所謂歷史演義,就是依據史實,敷演大義。清人劉廷璣云: “演義者,本來有其事,而添設敷演,非無中生有者也。”(《在園雜志》卷2)《三國演義》以三國時期的歷史為基本內容,通過藝術的想象和集中,概括了比三國時期遠為豐富的社會歷史內容。《三國演義》是小說,不是歷史;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小說,它還受到基本歷史事實的約束。
今見 《三國演義》 最早的版本是明嘉靖壬午年(1522)刊本,題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全書24卷,分為240則,每則前有一七言單行標題,如《祭天地桃園結義》、《劉玄德斬寇立功》等。一般認為這是比較接近羅貫中原著的本子。此本1975年人民文學出版社以上海圖書館藏本為底本,參照其他藏本配補影印出版,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又分兩冊排印出版。嘉靖以后,明清兩代新刊本不斷出現,約有十幾種,內容上沒有大的改動,只是卷數、回目、詩詞略有不同。明末有一種題為“李卓吾先生批評”的《三國志演義》,將原來的240則合并為120回。清初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父子,仿金圣嘆評改《水滸傳》、《西廂記》例,修訂加工《三國志演義》,加上評語,并對回目 (變為整齊的對偶雙句)、文字和個別情節作了一些增刪潤色。毛本加強了小說尊劉抑曹的思想傾向,但情節比原作更緊湊,文字上也有提高。此后,毛本便成為流傳最廣的一種《三國演義》版本,解放后人民文學出版社多次印行的通行本《三國演義》,就是據毛本整理的。
《三國演義》是群眾中的無名作者和文人作家集體創作的成果。它的成書經歷了一個由民間傳說和眾多民間藝人加工豐富的漫長過程,最后寫定者為羅貫中。《三國演義》所依據的史料主要是晉陳壽的《三國志》。劉宋時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引用了140多種書籍(今天已大部分亡佚),其中有一部分就是來自民間的野史雜說,帶有明顯的傳說成分。同時期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中也輯錄了一些民間傳說中的三國人物故事。唐代詩人李商隱的一首《驕兒》詩,寫驕兒模仿當時“說話”藝人講說三國故事的生動情狀:“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可知三國故事在唐末已在民間廣泛流傳。在宋代 “說話” 的 “講史”一家中,有專說 “三分”的藝人霍四究等 (見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卷5)據北宋時蘇軾《東坡志林》和張耒《明道雜志》的記載,當時“說話”和影戲中的三國故事都非常生動感人,而且尊劉抑曹的思想傾向已十分鮮明。金元時代的戲劇中也有不少三國故事。金院本和宋元戲文中都有三國戲的名目保存下來。今見于著錄的元雜劇中的三國戲至少有40多種。《三國演義》中的許多重要情節,都已見于元雜劇的三國戲中,這無疑為《三國演義》的創作打下重要基礎。元代至元年間刻刊的《三分事略》和至治年間刊刻的 《三國志平話》(全名為 《全相三國志平話》,上圖下文,是供人閱讀的),可能是根據宋元時期“講史”藝人講說提綱略加整理而成。敘事簡括,文筆粗糙,但帶有明顯的民間傳說色彩,且已粗具《三國演義》故事的輪廓。羅貫中就是在這樣長期民間流傳的基礎上,參考了各種歷史資料,再熔鑄進他本人的生活體驗和思想感情,最后加工創造寫成《三國演義》的。
關于羅貫中的生平資料很少。他名本,字貫中。生卒年不詳。他生活的年代是元末明初,約在1330至1400之間 (諸家推算不盡相同,今從魯迅說,見《中國小說史略》第14篇)。杭州人,祖籍太原。據傳他一生政治上很不得志,“與人寡合”,自號湖海散人。他富有文學才能,致力于通俗文學創作,所著有曲詞、雜劇、小說等。他曾創作雜劇三種,今存《趙太祖龍虎風云會》一種;據傳他又曾創作《十七史演義》的巨著,今存署名羅貫中的小說有《三國志通俗演義》、《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還有記載說他參與了《水滸傳》的創作。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是 《三國志通俗演義》。
《三國演義》全書120回,演述我國歷史上三國時期的紛爭和興衰的故事。小說從漢靈帝建寧二年(169)寫到晉武帝太康元年(280)晉滅吳統一全國為止一百多年的史事,其中著重描寫的是大約半個世紀魏、蜀、吳三國的紛爭和興衰過程。1至2回,相當于全書的引子,寫東漢政權的黑暗腐朽引起黃巾起義,造成軍閥混戰的局面,起到三國形成的來龍去脈和斗爭背景的作用。3至33回,寫董卓集團被消滅,曹操打敗袁氏兄弟,統一北方。34至50回,寫劉備集團由弱到強,經過與孫吳的聯合,阻止了曹操的向南發展,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51至115回,著重寫劉備集團興衰成敗的曲折過程,劉備死后諸葛亮治理蜀國,南征北戰,直到諸葛亮病死五丈原,姜維繼續北伐。116回至120回,寫三國先后被消滅,統一于晉。
《三國演義》是一部以描寫封建統治集團之間的斗爭為內容的長篇小說,它對封建社會的歷史面貌(不局限于三國時期) 和封建統治階級的本質特征都有比較真實的描繪。作者通過各路諸侯聯合鎮壓黃巾起義、討伐董卓以及其后的三國紛爭的歷史過程的描繪,生動地揭示了封建統治階級各政治集團之間勾心斗角、爾虞我詐的丑惡關系和他們所采用的種種陰險毒辣的權謀詐術,有助于我們認識封建統治階級人物的本質。在這方面,小說著力塑造的曹操的形象具有很高的典型意義。歷史上的曹操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同時又具有奸詐殘忍的特點,作者通過藝術概括的手法,夸大和強調了他的后一方面,在他的身上集中了剝削階級代表人物的一些基本特征:自私、虛偽、奸詐、殘暴。他在殺呂伯奢時所宣稱的“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就反映了剝削階級極端自私的生活信條。在他身上所表現的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特點,也正是一切封建專制主義者的行動準則。剝削階級代表人物的一些特點,在作者所熱情歌頌的正面人物劉備的身上也有不同程度的表現,如他同樣善于在政治斗爭中玩弄權術,在形勢對自己不利時善于采用以屈為伸的韜晦之計。煮酒論英雄時,劉備一聽見曹操將他同自己并視為當世英雄,便失驚失箸,繼又以害怕驚雷來作掩飾。三顧茅廬去請諸葛亮出山,就說明他有圖霸稱帝的政治野心,但是在領益州牧取劉璋而代之,以及隨后的稱漢中王和稱帝時,都假惺惺地來一番謙讓或表白,既要當皇帝,又要撈取仁義的美名。他有禮賢下士的一面,但有時又表現出善于邀買人心。比較起來,劉備的虛偽不像曹操那么露骨,而顯得城府較深。魯迅曾指出小說“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這是從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批評《三國演義》藝術描寫的敗筆;但從另一方面看,作者在劉備形象的塑造上,竟然違背自己尊劉抑曹的主觀意圖,多少表現了劉備本來具有的一些剝削階級代表人物的特點,又顯示了《三國演義》作為歷史小說自覺或不自覺的對于歷史的尊重。其他對董卓、袁術、袁紹等人物的描寫,無不生動地展示出剝削階級人物的真實面貌。由于小說的題材內容所決定,《三國演義》在表現統治階級人物之間的關系和本質特征上,具有其他小說所不能取代的獨特的思想價值和認識意義。
《三國演義》描寫不同統治集團之間的關系,以軍事斗爭為主,同時穿插政治斗爭、外交斗爭和其他方面的活動。長于描寫戰爭是《三國演義》的突出特點,它不是停留在兩陣對圓、雙方一刀一槍的拼殺上,而是側重于表現每次戰爭的特定條件、環境、雙方力量的對比,以及戰略戰術的運用等等決定戰爭勝負的各種因素,尤其注重于戰爭指導者主觀指導是否正確,因而能揭示出戰爭勝敗的某些規律和經驗。有人將《三國演義》看作軍事教科書,不是沒有道理的。
《三國演義》還通過不同人物的塑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眾的愛憎感情、道德觀念和愿望要求。例如劉備的寬厚愛民,張飛的憨厚豪爽和嫉惡如仇,關羽的忠義英勇,黃蓋和闞澤從大局出發的自我犧牲精神等等,都是歷來讀者所共同喜愛的。這說明在這些人物身上不同程度地概括了人民群眾的美好品德。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和三人關系的描寫,反映了下層人民恪守信義和平等互助的要求。劉備和曹操作為長厚與奸詐形象的對立塑造,也反映了長期戰亂中人民反暴政的要求和渴求過安定生活的愿望。書中所表現的德治仁政、圣君賢相的理想,不僅僅是儒家思想一種抽象的理念表現,而且有其具體的社會歷史內容,因而能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和肯定。在關羽和趙云等英雄人物身上,則明顯地體現了古代人民的英雄主義理想。曹操的虛偽奸詐、兇暴殘忍,袁紹的庸懦軟弱、剛愎自用,周瑜的心胸狹隘、不顧大局等等,都是人民群眾所不喜歡或批判的。三國故事在長期流傳中,自然地熔鑄進人民群眾的愛憎感情、道德觀念和理想愿望,這是這部描寫統治階級內部斗爭的歷史小說的人民性所在,也是它受到人們廣泛喜愛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三國演義》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長期分裂割據和軍閥混戰的局面下,人民群眾所遭受的深重苦難,并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屠殺和蹂躪人民的殘暴罪行。嘉靖本 《三國志通俗演義》修髯子(張尚德)引言中曾說:“欲知三國蒼生苦,請聽通俗演義篇。”這雖然不是《三國演義》描寫的主要內容,但作為歷史小說所反映的歷史生活的一個重要側面,也值得我們重視。
關于《三國演義》的主題思想有各種不同的說法,如忠義思想、仁君賢相理想等等,理由各有所據,但小說的主要思想傾向是尊劉抑曹,則是各家共同的認識。尊劉抑曹的思想是貫穿全書,十分鮮明的,它決定了小說的構思、布局、人物刻畫等,體現于各個方面。《三國演義》的這一思想傾向是長期歷史演變中經眾手加工而逐步形成的,因而它所包含的社會歷史內容比較復雜,應該作具體的分析,不宜簡單地全部肯定或全部否定。
約略說來,尊劉抑曹的思想傾向大致包含了以下幾方面的內容:一是跟成書過程的歷史背景有關。宋元時期長期受到外族的侵擾和統治,小說中蜀漢集團被當作漢族政權的象征而加以強調,因而曲折地表現了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民族意識。二是反映了作者儒家德治仁政的政治理想。作者用儒家“天下歸仁”的政治理想來概括三國時期的歷史,雖并不完全符合這個時期的歷史實際,但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戰亂中人民歡迎仁君而反對暴君的要求。這是劉備與曹操兩個形象“水火相敵”的主要思想基礎。三是表現了作者濃重的封建正統思想,也就是視一家一姓的皇權統治為神圣不可侵犯的思想,這是地主階級維護封建專制的思想武器。書中幾乎以對蜀漢的態度作為確定是非的標準,也是作者愛憎感情和對人物進行褒貶的依據。因此,曹操不僅被作為一個“亂世奸雄”被貶斥,而且更重要的是被當作一個“名為漢相,實為漢賊”的“亂臣賊子”來加以討伐的。這方面是《三國演義》所存在的嚴重的思想局限。
除此而外,忠、孝、節、義一整套封建倫理觀念和封建迷信思想,在書中亦有表現,除“義”的內容比較復雜外,其余幾乎都是封建糟粕。《三國演義》中的義,主要內容是產生于民間的“信義”,它要求救困扶危、生死相依、言行一致、遵守信約,它反映了下層人民平等互助、患難與共的思想,有其積極意義。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及其相互關系,即體現了這方面的特點。但反映封建君臣和主奴關系的“忠義”和 “恩義”思想,在書中也有嚴重的表現,劉、關、張之間的義,說到底仍然是從屬于忠的,他們結義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幫助劉備打天下,恢復漢室。因此,《三國演義》的思想內容呈現出一種比較復雜的狀況。
《三國演義》在藝術上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首先是,它在宋元“講史”和民間傳說的基礎上,吸取了說書藝人講故事的傳統,故事性很強,情節曲折生動,驚心動魄,引人入勝。其次是,小說塑造了眾多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全書寫了400多個人物,性格鮮明而能給讀者留下較深刻印象的也有幾十個之多,主要人物如曹操、諸葛亮、關羽、張飛、趙云、周瑜等,都長期活在人民群眾的心中。第三,在戰爭描寫上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政治斗爭和軍事斗爭相結合,大小戰爭互相穿插,組織得主次分明,有條不紊。每次戰爭都各具特點,不給人以千篇一律的雷同之感。如全書中重點描寫的三次大的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彝陵之戰,都是以弱勝強,都是用火攻,但寫來各具面貌,毫不混同,都能從錯綜復雜的矛盾斗爭的發展過程來展示戰爭的全貌及其特色。第四,《三國演義》的藝術結構,既宏偉而又嚴密,將豐富多彩、曲折多變的情節,組織成一個脈絡分明、前后連貫的藝術整體。藝術情節的發展有張有弛,有平靜舒緩的流水,也有波瀾迭起的高潮,張弛緩急間又存在著內在聯系。第五,小說運用淺近的文言進行敘述描寫,又適當地吸收口語,形成“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簡潔明快、雅俗共賞的語言風格。
《三國演義》自問世后即產生極其廣泛的影響。三國故事家喻戶曉,三國戲至今仍活躍在戲曲舞臺上,三國的人物和故事,或成為某種觀念的代名詞,或凝聚成流傳眾口的俗諺,都跟《三國演義》有關。自《三國演義》之后,歷史演義小說成為中國古典小說中自成系列的一個品種,從開辟時期到明清時期的各朝歷史生活,都在演義小說中得到表現。《三國演義》在實際生活中也產生了巨大影響,據傳明清時期的農民起義領袖,曾將《三國演義》中的戰案作為“玉帳唯一之秘本”,從中學習 “伏險攻城,設防略地” 的方法。
《三國演義》的研究,經歷了一個由評點到考證,再到思想藝術全面研究的過程。現在已成立了全國《三國演義》學會,不定期出版 《三國演義學刊》。建國以后開始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研究《三國演義》的作者、版本、主題、人物、結構等各方面的問題,尤其在文革后,陸續發表了一批較有深度的論文和專著。
參考文獻
- 1.作家出版社編輯部編:《三國演義研究論文集》,作家出版社,1957。
- 2. 劉知漸: 《三國演義新論》,重慶出版社,1985。
- 3. 高明閣: 《三國演義論稿》,遼寧大學出版社,1986。
- 4. 周兆新: 《三國演義考評》,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
- 5.河南社科院文學所編:《三國演義研究論文集》,1991。
上一篇:《三國志》的主要內容,《三國志》導讀
下一篇:《三才圖會》的主要內容,《三才圖會》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