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織造局志》的主要內容,《蘇州織造局志》導讀
《蘇州織造局志》是清初關于皇家企業蘇州織造局的一部專志。孫佩著。成書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前后。原著藏于蘇州圖書館。江蘇人民出版社于1959年出版了標點鉛印本。
孫佩,字鳴庵,生卒年不詳。清康熙時吳縣秀才。據書前彭寧求序:孫佩“名宿也,墨兵筆陣,橫掃千人,十進棘闈而不得售,帖括之余,退而著書立說”。他在科舉道路上失敗后,留意搜集史料和地方文獻,曾經參加過蘇州府志的編輯工作,編輯了 《吳縣志》 及 《吳志》。《蘇州織造局志》是他比較完整的著作。
《蘇州織造局志》共12卷。第1卷沿革;第2卷職員;第3卷官署;第4卷機張;第5卷工料;第6卷口糧;第7卷第8卷緞匹;第9卷宦跡:第10卷人役;第11卷祠廟; 第12卷雜記。
本書卷1,敘述織造這一機構的歷史沿革。我們從中可以知道,自元明以來,蘇州一直是我國絲織業中心之一。歷來封建統治者,對織造均給以高度重視,它是直接體現封建制度等級森嚴的象征——服飾的制造部門,同時也是封建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卷2為職員。記錄了明朝自永樂至天啟年間41任督理織造官員的姓名,其中26任由太監出任。作者認為: “永樂間,遣中官監督,而祖制始變。嗣后歲以為常,末造珰禍更烈。”清王朝接受了這一歷史教訓,“皇朝專遣部使,體統始尊。”記錄了清代自順治三年 (1646)至康熙二十五年(1686) 24任織造官員。其中只有兩任為太監。24人中滿洲12人。值得注意的是順治年間織造官員更迭頻繁,十八年間更換了16任。卷3官署。記錄了織造署和織造局所在地點的房屋、建制、規模、結構。其中收錄了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文征明重修織染局記、順治三年陳有明建總織局記和順治四年(1647)陳有明重修織染局記。卷4機織。記錄了明清兩代蘇州織造局機張數字、機匠人數和機房排列及數字。可以看出織造業到了清代有較大的發展,總機張從明代的173張增至800張,機匠人數從667名增至2330名。卷5工料。記錄了料價、車匠工價、染匠染劑、機匠、挑花匠等工價、織造府俸銀、運載龍衣船水手工食銀、龍船修理料價等。卷6口糧。按清政府規定,織造工匠口糧由官方撥給。此卷記錄了蘇州織造局所屬各縣糧局交納工匠口糧和發放數額。卷7、卷8緞匹。記錄了上用 (宮廷用)及官用各種服飾如袍、褂、披肩、領袖、駕衣、傘蓋等。品目種類繁多,反映了織造業的發達和封建統治者生活的奢華。卷9宦跡。記錄了清順治三年至康熙二十五年左右七任織造的“德政”和“功績”。卷10人役。記錄了織染局的人事設置和下屬各部廳官員的配備。卷11祠廟。織染局內設三真武廟的歷次修葺情況。卷12雜記。詳細記載了明萬歷二十九年 (1601) 蘇州織工的一次大規模工潮及明崇禎元年(1628)太監李實誣劾周起元等為東林黨一案而激起的民變。
《蘇州織造局志》是研究明清織造史及技術經濟中的重要文獻。對于絲織技術史的研究亦有一定價值。蘇州織造局雖然只是明清三大織造局之一,它的供應范圍亦只限于上用及官用,但它是蘇州絲織業的核心,所以從中可以看出蘇州絲織業的全貌。如卷4機張中,從明代到清代機張數和工匠人數成倍增長的情況,可以大致了解到當時生產的規模和產量。從工料一卷中可以了解到當時各種原料如絲、絨、金鋪、染料、襯紙等的價格。其中染料一項,所記達26種。又從緞匹一卷中,可以看出當時圖案花樣之豐富多彩,龍、鳳、翎毛、花卉、人物、云紋等,不勝枚舉。其中單是彩裝各種品級的 “補子”一項,就有22種。卷1沿革及卷12雜記中,可以看到1601年蘇州絲織業工人不堪忍受貪官污吏的壓迫和榨取,在昆山人葛成的領導下,舉行了大規模示威游行,人數多達兩千余人,打死了貪官污吏,嚇得督稅太監孫隆從蘇州逃到杭州。又如1626年織造太監李實誣劾周起元、高攀龍等為東林黨人,結果周、高等人俱被問罪罹禍。這一事情在蘇州引起民憤。崇禎元年(1628)李實被朝廷問罪,他在蘇州為自己建立的忠賢祠立刻被百姓平毀。這些是研究蘇州早期工運史及市民運動史的寶貴資料。
參考文獻
- 1.王利器:《李士楨李煦父子年譜》,北京出版社,1983。
- 2: 陳維稷: 《中國紡織科學技術史》(古代部分),科學出版社,1984。
上一篇:《糖霜譜》的主要內容,《糖霜譜》導讀
下一篇:《蘇軾文集》的主要內容,《蘇軾文集》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