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兩晉南北朝·王植
東晉志怪小說。撰人不詳。原載《九江記》。吳曾祺《舊小說》錄入。李格非、吳志達主編《文言小說》選錄。《九江記》,被楊家駱編《叢書大辭典》列為清王謨所輯《漢唐地理書鈔》之子目,不著撰人。是書所見佚文《太平廣記》錄載五則。據《王植》篇謂“時晉恭帝元熙元年(419)七月也”,可知是書為東晉末年作,吳曾祺題魏人何晏撰,大誤。從《九江記》五則佚文看,多記怪異善惡事,“亦綽約可觀”(程一中語)。本則小說描述:王植與友朱壽,乘舟過襄江。時晚日遠眺,見有二青衣人自岸過來,問王、朱二人自何處來。王、朱答自新贛(疑為新淦,故城在今江西清江縣東北)來。二青衣者觀王、朱二人為儒士,即問他們孔丘所謂“不語神怪“與“敬鬼神而遠之”是何意義。王、朱答謂“不言神怪者,恐惑典教;又言敬鬼神而遠之者,以戒彝倫。其意在奉宗之孝”。二青衣者聽他們說得好,就告訴他們:“我們實非鬼神,又非人類。……明日此處有李環、戴政等商徒船泊之,這些人以利剝萬民,所貪未已,上帝惡欲懲其罪。于三日內,望二君不在此泊。”言訖,沒于江中。王、朱二人驚異,乃按所囑,離此處水岸上流五百余步停泊。第二天,果如二青衣者言,有十余大商船泊此,問其船主姓名,皆如青衣言。不久,有大風、雷雨三日才停,商船皆沉溺。后王、朱登岸問當地年長者,才知所見二青衣是蛟精也。作品的主旨是勸善懲惡的。它通過虛幻離奇的故事,控訴了“以利剝萬民,所貪未已”的邪惡奸商,發泄了作者對嚴重盤剝人民的富豪的憤懣情緒。故事頗具人民性。行文鋪寫王、朱二人遇二青衣者于江上,人蛟共處,論答和洽,其雅致意境,頗為動人。在此書之前,志怪故事所寫蛟龍,皆是為患于人的惡怪。而本篇一反“蛟龍惡患說”,寫了二個“不傷物”而助“上帝”懲惡揚善的蛟精形象,給人以新穎別致之感。
上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吳均·王敬伯》簡析
下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王琰·王練》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