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簡稱《千文》,中國古代蒙學讀物。相傳為南朝梁周興嗣奉敕編次。從首句“天地元黃”起,至結句“焉哉乎也”止,4字一句,凡250句。內容上文義連貫,上下左右互為照應,兩句或四句對偶,押韻易讀,瑯瑯上口,便于記誦流傳。千字之內,評騭古今。人倫物產,天文地理,天不涉及。千百年來,聲及海內域外,其文受到書法家珍重,競相摹寫不衰。
中國古代自秦代李斯作《倉頡篇》作為童蒙初學的字書以來,繼作屢出,至漢代史游作《急就篇》以迄于梁,其間“時代遷革,亟經喪亂,傳寫湮訛,避諱改易,漸就蕪舛,莫能 正”。(唐·顏師古《急就篇》注敘)已難適應社會需要。周興嗣奉敕編撰《千字文》,由殷鐵石從王羲之遺字中集得千字,次韻成文。(一說是集鐘繇書法)王羲之七世孫僧人智永歷時30年,臨摹王氏書法,寫成真草《千字文》800本,分贈浙東各廟院,促進了石刻墨拓本《千字文》的廣為流傳。歷代天災兵燹,致使國內智永所書《千字文》蕩然無存,但日本現存一本唐代東傳的《王羲之真草千字文》,啟功《論書絕句》中:“永師真跡八百本,海東一卷逃劫灰”即指此事。相傳周興嗣編撰此書殫精竭慮,一夕編成而須發皆白。見唐·李綽(《尚書故實》),清褚人獲《桐下聽然》贊譽此書:“王鳳洲(世貞)稱為絕妙文章,正謂局于有限之字,而能條理貫穿,毫無舛錯,如舞霓裳于寸木,抽長緒于亂絲。”《千字文》問世后,影響遍及城鄉,不少婦孺皆能背誦如流,其流播之廣,少有它書可比。后世注釋、續編、改編本多達數十種,坊間多有刻本。日本書賈曾將胡曾《詠史詩》、李翰《蒙求》與周興嗣《千字文》合刻一書,名為《明本排字增廣附音釋文三注》。
上一篇:《助字辨略》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博異志》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