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山先生集》的主要內容,《遺山先生集》導讀
《遺山先生集》是金元好問的詩文集,又稱《遺山先生文集》、《遺山集》。其版本有: 明弘治十一年(1498)李翰刻本;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華氏刻本;清道光間張氏陽泉山莊刻本,附新樂府4卷、《續夷堅志》4卷、《年譜》4卷,附錄、補載、卷首各1卷;另有《四庫全書》本和《四部叢刊》本(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烏程蔣氏密韻樓明弘治刊本)。
元好問 (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市)人。8歲能作詩,有神童之目。年14,從陵川郝天挺(字晉卿)學,6年而業成。下太行,渡大河,為《箕山》、《琴臺》等詩,禮部趙秉文見之,以為近代無此作也。遂名震京師,謂之 “元才子”。金宣宗興定三年(1219),登進士第。他在金歷任南陽、內鄉等地縣令,官至行尚書省左司員外郎。金亡不仕。元好問于蒙古太宗十年(1251),回到自己的故鄉秀容讀書山下,從此抱定了“今是中原一布衣”,“衰年那與世相關”的態度,擺脫政治,以著作自娛,以史筆自任。他認為國亡史興,己所當任,矢志完成金史的著述。人或沮之,他說:“不可使一代之跡泯而不傳。”乃構亭于家,名曰“野史”,采摭所聞,以寸紙細字記之,至百余萬言。自中原板蕩,風雅道衰。汴京之亡,故老都盡。元好問蔚為一代宗工,以文章獨步天下幾30年。元世祖聞其名,欲令入翰林院供職,未用而卒,年68,世稱遺山先生。
元好問的主要貢獻不是金代史料的搜集,而是他自己的創作。《遺山先生集》,凡40卷,詩14卷,文26卷,另有附錄1卷,為明儲巏所輯。總計古賦4篇,詩1255首,文185篇。中統三年(1262),其友人李冶在《遺山先生文集序》中說:“其遺文數百千篇藏于家,雖有副墨,而洛誦者率不過得什一二,其所謂大全者莫見焉。是以天下之大夫士歉焉,若懷素負而未之償也。東平嚴侯弟忠杰……獨能求其全編將鋟之梓。”足見元好問的詩文,在當時即頗為文人學士所愛重。元好問“周流乎齊魯燕趙晉魏之間幾三十年,其跡益窮,其文益富,其聲名益大以肆”。
元好問是杰出的詩人。其時,金詩正醞釀著變革,但一般作者在藝術上缺乏卓見,創作上模仿氣息也很濃厚,因而仍無力擺脫舊的影響。元好問進入詩壇,才使情況大大改變。他的創作綱領見于《論詩絕句》。詩作有五言古詩、七言古詩、雜言、古樂府、五言律詩、七言律詩、五言絕句、六言絕句、七言絕句等。元好問屹立在文學史上的兩塊基石,一是“喪亂詩”,一是山水詩。“喪亂詩”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國破家亡的社會現實,具有詩史的意義。清代趙翼《題遺山詩》說“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的確,“喪亂詩”就藝術上的概括力和真摯凄切的感情而言,在杜甫以后是少有的。即使像歌唱北宋淪亡最悲切的宋代南渡作家如陳與義也沒有達到這種境界。“喪亂詩”反映了社會急劇變化,斥責了蒙古統治者的暴行。如《岐陽三首》、《壬辰十二月車駕東狩后即事五首》、《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等,或重在寫實,或重在抒懷,都是字字句句滲透了血淚的佳作。元好問不像前代的杜甫和陳與義對國家復興還抱有希望。他絕望而又不甘心,郁結的感情爆發為悲歌,感染力是很強烈的。元好問的詩題材廣泛,在詠懷、反映民生疾苦、“喪亂詩”之外,山水詩也有卓越的成就。其短篇山水詩,意象透瑩,物象畢肖映彩,描繪如畫。其長篇山水詩,更涵括了王維山水詩的特色和成就,注重神韻和理想美。如《游黃華山》、《游龍山》、《涌金亭示同游諸君》這許多詩篇,不僅描繪出祖國河山的雄偉秀麗,而且表現了作者胸襟的恢宏與想象的高奇;而意味醇厚,耐人咀嚼,又顯現出“老更成”的特色。元好問以佛、道作緣所創作的山水詩,帶有虛幻迷離色彩而又極富藝術魅力,是光輝不泯的藝術珍品。
元好問又是有名的散文家。他的散文包括記、序、引、頌、贊、宏詞、書、疏、祭文、上梁文、雜體、青詞、題跋、碑、銘、表、志、碣等。師承韓歐,無論寫人、記事、狀物都很重視形象的鮮明和完整,具有平易流暢、委曲婉轉的風格。如《送秦中諸人引》,是一篇以“贈序”的形式,抒懷詠志的佳作。清代李祖陶評曰:“情深,意遠,氣岸。妙極老蒼。”《市隱齋記》則是一篇別致的齋室記文,結構別具一格,藝術上婉而多諷,足以 “起發人意”。
從金元到清末,對元好問詩文的評價,一直是很高的。郝經說他的詩“上薄風雅,中規李杜,粹然一出于正。”“歌謠跌宕,挾幽并之氣。” (《遺山先生墓銘》)《金史·文藝傳》說他“為文有繩尺,備眾體。其詩奇崛而絕雕劌,巧縟而謝綺麗。”徐世隆說他“詩祖李杜,律切情深,而有豪放邁往之氣;文宗韓歐,正大明達而無奇纖晦澀之語;樂府清雄頓挫,閑婉瀏亮,體制最備。又能用俗為雅,變故作新,得前輩不傳之妙”(《遺山先生集序》)。趙翼說他的詩“專以精思銳革清煉而出,故其廉悍沉摯處,較勝于蘇、陸。蓋生云朔,其天稟本多英健豪杰之氣,又值金源亡國,以宗社丘墟之感,發為慷慨悲歌,有不求工而自工者。”“蘇、陸古體詩,行墨間,尚多排偶。……遺山則專以單引,絕無偶句,構思窈渺,十步九折,愈折而意愈深,味愈雋,雖蘇、陸亦不及也。七言律則更沉摯怨涼,自成聲調,唐以來律詩之可歌可泣者,少陵十數聯外,絕無嗣響,遺山則往往有之”(見《甌北詩話》)。就以上所引來看,元好問在歷代評論家心目中的地位,遠非著名一時一世的作家所可比。
參考文獻
- 1. 《元好問研究文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 2. 清李祖陶: 《金元明八大家文選》。
上一篇:《逸周書》的主要內容,《逸周書》導讀
下一篇:《醒世姻緣傳》的主要內容,《醒世姻緣傳》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