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語》的主要內容,《新語》導讀
《新語》也稱 《陸子》,是中國古代論述君臣政治得失的政論性著作。西漢初年陸賈著。流傳版本主要有明弘治年間李廷梧本、明范氏天一閣本、明萬歷程榮《漢魏叢書》本,以及《四部叢刊》本和《諸子集成》本:《龍溪精舍叢書》有唐晏校本,是本書的最好版本。
對 《新語》的作者前人有過爭論。宋人黃震、《四庫全書提要》等懷疑《新語》是托名陸賈的偽書。但經嚴可均 《鐵橋漫稿》、近人余嘉錫 《四庫提要辨證》的考證,確認為陸賈著。并認為《漢書 ·藝文志》著錄陸賈 “楚漢春秋九篇”即 《史記》所說的 《新語》,當為可信。
陸賈(約前240—約前170),楚人。西漢初年的政論家、辭賦家。青年時期從漢高祖劉邦定天下,有口辯,常使諸侯為說客。官至太中大夫,常向劉邦說《詩》、《書》。提出: “君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且湯武逆取而以順守之,文武并用,長久之術也” (《史記》本傳)。劉邦乃令其 “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敗之國。”于是陸賈“粗述存亡之征,凡著十二篇”,備受劉邦稱贊,“號其書曰 《新語》” (同上)。另有賦3篇,失傳。
《新語》2卷12篇。《漢書 ·藝文志》稱 “陸賈23篇”,顯然包括 《新語》 以外的文章。宋人黃震 《日鈔》引 《新語》12篇的篇名,與今本相符,其篇目為《道基》、《術事》、《輔政》、《無為》、《辨惑》、《慎微》、《資質》、《至德》、《懷慮》 、《本行》、《明誡》、《思務》。
《新語》主張崇王道、黜霸術。認為,世之盛衰與天無關,朝代更替“非天之所為也,乃國君者有所取之也”,(《明誡》)。提倡“行仁義,法先王”,要求統治者 “懷仁仗義”,“握道而治”(《道基》)。提出要建國強威,辟地遠服,必須考慮民心向背,“懷道者眾歸之,持刑者民畏之,歸之則充其側,畏之則去其域”(《至德》)。
《新語》認為,人類社會經歷了 “先圣”、“中圣”、“后圣”三個發展階段。社會歷史不是凝固不變的,某種政治措施總是適應一定的時代要求,沒有必要崇古非今 (見 《道基》)。
《新語》強調無為而有為的政治。他說:“道莫大于無為,行莫大于謹敬”,圣人治天下,“寂若無治國之意,漠若無憂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認為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是違反了無為的原則,激起了民眾的反抗。所以君主當實行與民休息、安居樂業的“無為”之道,“故無為者,乃有為者也” ( 《無為》)。
《新語》反對神仙長生的迷信思想。認為那種“苦身勞形,入深山,求神仙,棄二親,捐骨肉,絕五谷,廢詩書,背天地之寶,求不死之道,非所以通行防非者也”(《慎微》),應把主要精力放在現實社會的改革方面。斥責迷信家們“動人以邪變,驚人以奇怪” (《懷慮》) 的神秘主義態度。
《新語》的政治理論和哲學思想曾在漢代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它提出的“無為”政治思想,既區別于老子反對政治組織的主張,也不同于《莊子》的無君論,它要求統治者做到“舉一事而天下從,出一政而諸侯靡”,這種新型的無為政治思想正適合漢初統一的封建國家的要求,因而對漢初的政治指導原則影響很大。當然《新語》也有某些錯誤觀點,如“惡政生惡氣,惡氣生災異”,“惡政流于民,則螟蟲生于野”(《明誡》)。這種觀點,被后來的董仲舒加以利用和夸大。
參考文獻
- 1. 李鼎芳: 《陸賈 〈新語〉 及其思想論述》,河北大學學報,1980第1期。
- 2. 王利器: 《新語校注》,中華書局,1986。
上一篇:《新論》的主要內容,《新論》導讀
下一篇:《無何集》的主要內容,《無何集》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