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真篇》的主要內容,《悟真篇》導讀
《悟真篇》是道教的內丹經典性著作。北宋張伯端著。書成之后,流傳未廣。至南宋初,有葉士表、袁公輔等人為本書作注,同時又有翁葆光于乾道(1165—1173)中析本書為3篇,亦作注并附《悟真篇直指詳說》。傳本中有題為北宋人薛道光(張伯端再傳弟子)的注本,但元文宗至順(1330—1331)時,戴起宗訪得舊本,加以定訂,定為翁葆光始注。據后代學者考證,薛道光注實為元代道士陳致虛所托。此書向以注本傳世,見存較早的本子為《正統(tǒng)道藏》洞真部所收翁葆光注、《修真十書》所收葉士表、袁公輔等人注。繼為本書作注或疏的有夏元鼎、戴起宗、陳致虛等人。清代人朱元育、陶素耜、紀大奎、劉一明、董德寧等,亦曾校或注本書。其中以董德寧的《悟真篇正義》最受稱道。董氏另輯有《悟真外篇》,并收于《道貫真源》。
張伯端(983或987—1082)字平叔,后改名用成,號紫陽,天臺(今屬浙江省)人。少好學,涉獵道釋儒三教典籍,通刑法、戰(zhàn)陣、書算、醫(yī)卜、天文、地理文學。舉進士不第,乃為府吏。后犯律充軍嶺南。治平(1064—1067)中,隨陸詵自桂林轉赴成都。據載,張伯端于熙寧2年(1069)在成都遇異人傳授金丹真訣,熙寧八年(1075)作《悟真篇》,后付馬處厚以廣流布。除本書外,另著有《奇經八脈考》、《正統(tǒng)道藏》中有《金丹四百字》、《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煉丹訣》,皆題為張伯端著述,但在南宋末即有人疑其書為偽托,真?zhèn)尉烤梗写甲C。清世宗雍正十三年(1735),封張伯端“大慈圓通禪仙紫陽真人”號,道教中通稱之為紫陽真人。
該書是由一系列詩詞構成的,據張伯端自《序》說:“仆既遇真詮,安敢隱伏,罄書所得,乃成詩八十一首,號曰《悟真篇》。內七言四韻一十六首,以表二八之數;絕句六十四首,按《周易》諸卦;五言一首,以象太乙之奇;續(xù)添《西江月》一十二首,以周歲律。”這是本書原有的規(guī)模和體例。后來注家或有所增附,如董德寧《悟真篇正義》增《西江月》詞一首,七絕詩5首。據原書體例,注家多以七律16首為1卷;七絕64首為1卷;五律詩、《西江月》詞及所增附部分為1卷。這一系列詩詞所要講述的基本問題,是道教內丹修煉的原理和功法,表述上多結合修煉者的體驗,又限于詩詞形式,敘述多用隱喻,所以內容不易把握,這也是歷代注家見仁見智的一方面原因。粗略地講,本書主要圍繞如下4個問題。
1、大自然生生不已的造化是可以“盜奪”的,它將人體擬配于天地宇宙,要求通過意念的控馭使天地宇宙的運動系統(tǒng)在人體內再現,從而使人體具有如天地宇宙一樣生生不已的活力,生命運動永不枯竭其潛力。這是本書及一切內丹論著的基本理論原則。這條原理在五代十國時被表述為“別構”(譚峭)或“修丹與天地造化同途”(彭曉),本書則稱為“安爐立鼎法乾坤”,并將這條原理推源于《道德經》和《陰符經》。如說:“《陰符》寶字愈三百,《道德》靈文滿五千。今古上仙無限數,盡從此處達真詮”。具體地說,是將《道德經》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宇宙生成模式,運用為修煉時自“藥物”產生至成就金丹的運動變化法則,如說:“道自虛無生一氣,便從一氣產陰陽。陰陽再合成三體,三體重生萬物昌。”對于這首詩,董德寧的《正義》作了這樣的解釋:“道自虛無生一氣,是道生一也。便從一氣產陰陽,是一生二也。陰陽再合成三體,是二生三也。三體重生萬物昌,是三生萬物也。此乃用《道德經》之義,以發(fā)明修丹之理。蓋大道乃先天一氣,其一氣肇分,以為鉛汞也。而鉛汞交合,以成金丹也。其金丹成就,則千變萬化,皆由此出矣。”又將《陰符經》“觀天之道,執(zhí)天之行”的思想作為修內丹之火候節(jié)度的理論基石,認為天地萬物運動變化的根本,在于陰陽消長,陰陽消長的表征則為1年4季12月的交替循環(huán),自然界生生不已的運動即在這個交替循環(huán)之中,“執(zhí)天之行”則在修煉的不同階段反映出陰陽消長和交替循環(huán),于是能在人體內再現大自然的運動活力。
2、對自然的運動規(guī)律,識其正,用其反。因為大自然固然生生不已,而具體事物卻總是生死循環(huán),修煉就是要克服由生到死的循環(huán)。堅守大自然所賦予人體的生命活力。本書同其他道書一樣,將物質運動歸結為5種屬性,即五行,如說:“先且觀天明五賊”,明五賊就是認準五行運動具有順任本性而相生循環(huán)的道理,再作逆反本性而相克的修煉,修煉可以返本還元,亦即使后天表現為動或用的精氣神歸返為元精元神。這套修煉方法在唐代被表述為“五行顛倒術”,向被丹家珍為不傳之秘,因為在實踐中貫穿著修煉者對所謂“火候”的把握。把握不住,便會“火生于木,禍發(fā)必克.”(《陰符經》),本書用此文意說:“火生于木本藏鋒,不會鉆研莫強攻。禍發(fā)總因斯害己,要須制伏覓全公。”“日居離中反為女,坎配蟾宮卻是男。不會個中顛倒意,休將管見事高談。”五行顛倒是對運動屬性的制伏,可以概括為抽坎填離。離卦為日為火,喻修煉者心中意可作修丹的“真火”,坎卦為月為水,喻修煉者身中精可作“藥物”,但火性炎上,水性潤下,順任便不交合,所以要反用。長而久之地如法修煉,就能“歸根復命”,如說:“萬物蕓蕓各歸根,返根復命即長存。知常返本人難會,妄作招兇往往聞。”七律詩中也有“草木陰陽亦兩齊,……,常道即斯為日用,真源反此有誰知。”“不識玄中顛倒顛,爭如火里好栽蓮”等句。
3、明確元精元神,或稱為真鉛汞、藥物的指意。這是本書所講內丹丹法的關鍵。本書原《序》否定那些“易遇而難成”的養(yǎng)生方術,如煉五芽之氣、注想按摩、納清吐濁、叩齒集神、存神閉息、補腦還精、服食金石草木等等,主要理據就是這些方術不明元精元神。本書論述元精元神的詩句較多,如,“人人本有長生藥,自是迷途枉擺拋。甘露降時天地合,黃芽生處坎離交。”“要知產藥川源處,只在西南是本鄉(xiāng)。鉛遇癸生須急采,金逢望遠不堪嘗。送歸土釜牢封固,次入流珠廝配當。藥重一觔須二八,調停火候托陰陽”。“休煉三黃及四神,若尋眾草更非真。陰陽得類方交感,二八相當自合親。潭底日紅陰怪滅,山頭月白藥苗新。時人要識真鉛汞,不是凡砂及水銀。”“勸君窮取生身處,返本還源是藥王。”“調和鉛汞要成丹,大小無傷兩周全。若問真鉛何處是,蟾光終日照西川”。“不識陽精及主賓,知他那個是疏親。房中空閉尾閭六,誤殺閻浮多少人。”“女子著青衣,郎君披素練。見之不可用,用之不可見。恍惚里相逢,杳冥中有變。一霎火焰飛,真人自出現。”等等。這些詩句有對外丹、房中術的否定,而對元精元神的正面敘述則很微妙。從道教史上看,內丹道直接脫胎于“陰丹”說,陰丹說以為生命的本元是精液,精液順則生人,完成代的延續(xù),精液逆則還丹,使代的延續(xù)過程在一人體內完成。本書所說的“陰精”,就是陰丹的精液,而作為藥物的“陽精”或元精,則是比陰精更原始的狀態(tài),詩中“窮取生身處”,“返本還源”句是理解元精指意的關鍵。綜合上引詩句,可以將元精概括為:靜極狀態(tài)時所體驗到的丹田中一般蒸騰的熱流。本書以為這是人體固有的生命活力。
4、修煉過程中的火候法度。本書這方面的說法,基本上源自《周易參同契》,講述這個問題的詩詞最多,如“虎躍龍騰浪粗,中央正位產玄珠。……南北宗源翻卦象,晨香火候合天樞”等等,依董德寧《悟真篇正義》本次序,七絕詩自第18首至第38首,集中闡述火候法度。這是對前文第一個問題中所述原理的具體應用,有些講法只能結合于修煉者的體驗才容易理解。
《悟真篇》所講述的內丹修煉,是宋以后道教煉養(yǎng)方法的主流,各道派對此書都極推崇,正如《四庫提要》子部道家類所說:“是書專明金丹之要,與魏伯陽《參同契》,道家并推為正宗。”影響大,注家多,因而衍生出的支派也多。主要的則有清修和陰陽兩派。葉士表、夏宗禹、朱元育、董德寧等屬清修派,全真派道士也都以清修研習本書。翁葆光、陳致虛、汪啟賢及明代陸西星之丹法西派、清代李西月之東派,則屬陰陽派。今人王沐以清修觀點校注本書,既校勘原本,又融會諸家注解,有深入淺出之力。
上一篇:《徐霞客游記》的主要內容,《徐霞客游記》導讀
下一篇:《惜陰軒叢書》的主要內容,《惜陰軒叢書》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