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源流論》的主要內容,《醫學源流論》導讀
《醫學源流論》是中醫醫論著作。清徐大椿著。撰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最早著錄。現存主要版本有:清乾隆二十二年丁丑(1757)半松齋初刻本,《四庫全書》 本,光緒十九年癸巳(1893)《徐靈胎醫學全書》石印本,1987年中國書店影印本,1988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徐大椿醫書全集》校點本。
徐大椿(1693—1771),清代醫學家。字靈胎,又名大業,晚號洄溪老人,江蘇吳江人。祖父徐釚,曾任翰林院檢討,并參加纂修《明史》。徐氏學有家傳,少時聰穎,通天文、水利等,更工詩文。青年時因家人多疾病而發憤學醫,博覽方書,自《內經》以至元、明醫家著作無不涉獵,窮源極流、廣搜博覽,而終有所成。他精通醫理,行醫五十載,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曾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被詔入京,原擬留京任職,徐氏堅辭不就,隱居吳山畫眉泉。后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又被詔入京,至京三日突然病故。徐氏醫理精湛,學識淵博,一生著作較多。有《難經經釋》、《神農本草百種錄》、《醫學源流論》、《傷寒類方》、《蘭臺軌范》、《醫貫砭》等十余種。另著有《洄溪道情》、《道德經注釋》等非醫學著作。徐氏復古思想較重,但其學識與臨床經驗宏富,醫學見解獨到,又能融會貫通古今醫家之說,故其著述很受后世學者推重。
《醫學源流論》分上、下二卷。共分子目七門。上卷有:臟腑經絡門,包括“元氣存亡論”等9篇;脈門,有“診脈決死生論”等3篇; 病門,主要論述了中風、臌膈等證的治療以及“亡陰亡陽論”等共16篇;方藥門,包括“人參論”、“用藥如用兵論”等古今方論共24篇。下卷有: 治法門,“治病緩急論”等反映作者對論治的獨到見解的醫論24篇;書論門,主要對古代醫著加以評論,載醫論13篇;古今門,主要評述古今醫家,共10篇醫論。全書凡99篇醫論,約5萬余字。
本書是反映徐大椿主要學術思想的代表作。作者通過各篇論說,探討醫學源流,指責醫界流弊,闡述了自己在理、法、方、藥各個方面的學術觀點和獨到見解。徐氏極力推崇《內經》、《傷寒論》等,如其所說: “言必本于圣經,治必遵乎古法。”亦能融會貫通宋元以來諸家學說,在明其淵源的基礎上,采取一定的批判精神,正其異說,對后世醫家提出種種評論,有不少精辟論述,切中時弊,持論精鑿,啟迪后學。書中所反映的主要學術思想有:1.重視運氣與人體的關系,認為運氣學說不可拘泥;2. 強調四診合參,反對單憑脈診斷病,指出: “病之名有萬,而脈之象不過數十種。……何能診脈而即知其何病,此皆推測偶中,以此欺人也。”3.詳于辨證,對病同人異之辨、兼證兼病之別、亡陰亡陽之分等均有自己的見解。4. 治療不拘成法,反對濫用峻補辛熱之時風,“人參論”中抨擊了時醫害人性命,切中庸醫之弊害。治病還主張采取多種療法,如單方、驗方、針灸、按摩等相宜使用。但徐氏所論中,屬矯枉過正和言過其實者亦不在少數,如認為論病自歧黃以外,無當其意,論方則自 《傷寒論》、《金匱要略》外,劉守真、李杲、朱震亨皆遭駁詰。這些都是徐氏醫論中的偏激之處。
如上所述,本書圍繞中醫學理、法、方、藥各個方面闡述了作者的觀點和獨到見解。每篇醫論雖不過千言,但闡理深刻,精鑿有據,耐人尋味。其中某些論述,如“用藥如用兵論”等不失為絕妙之作而流傳于后世。
上一篇:《醫學正傳》的主要內容,《醫學正傳》導讀
下一篇:《醫學綱目》的主要內容,《醫學綱目》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