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洲詩話》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詩話專著。清翁方綱撰。翁方綱(1733~1818),字正三,號覃谿,順天大興(今北京)人,乾隆年間進士,官至內閣學士,為當時著名的金石學家、經(jīng)學家、考據(jù)家、書法學、詩人。《石洲詩話》卷1、2評唐詩;卷3、4評宋詩,卷5評金、元詩;卷6為《漁洋評杜摘記》;卷7與卷8解說元好問、王士禛的《論詩絕句》。該書分代、分人敘議,逐首、逐句剖析,其“肌理”說貫注于全書,作者論詩“必以肌理為準”;認為詩必言諸肌理,而文求其實際。對“肌理”的理解,歷來有幾種不同意見,一是認為肌理即文理,是對詩歌風格的要求,二是認為肌理指義理,“義”一是指繼承朱彝尊、王奇齡、厲鶚的學問理論,二是指融經(jīng)入詩,寫詩以發(fā)揮經(jīng)典思想。三是認為肌理是指以儒家經(jīng)典為基礎的學問。翁氏認為詩歌創(chuàng)作要以義理為主,文理為輔。但詩要做到理不外露,俟讀者而后說之。他推崇宋詩,認為“宋詩妙在實處”,“宋人精詣,全在刻抉入里,而皆從各自讀書學古中來”,宋人“研理日精,觀書日富,因而論詩日密”。充分體現(xiàn)了當時學問家、經(jīng)學家的觀點。“肌理說”優(yōu)點在于糾正空疏,要求詩有內容;缺點在于忽視詩歌情感要素,“誤把抄書當作詩”(袁枚語)。翁方綱的“肌理說”與當時清代文壇上出現(xiàn)的“考據(jù)、義理、詞章”理論相呼應,影響頗大。此書有清乾隆時手抄本,嘉慶二十年廣州刻本。1981年人民文學出版社陳邇冬校點本。
上一篇:《知堂文集》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碧血黃沙》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