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忠裕公全集》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明陳子龍撰。陳子龍(1608~1647),字臥子,號大樽,松江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崇禎10年進士。13年任紹興推官,南明弘光帝時任兵科給事中,上《自強之策》疏,不被采納。見朝政腐敗,辭官回鄉。清兵攻占南京后,同沈猶龍在松江起兵,稱為監軍。八月兵敗,隱藏在山中。隆武元年秋天,又和吳易在太湖起兵抗清,再次失敗。后來在蘇州被捕,乘清兵不防時投水而死。清乾隆時追謚忠裕。陳子龍是明末文壇的領神人物,難得的杰出詩人,他的詩,早年辭采濃郁,中年渾厚凝練,晚年悲壯蒼涼。在各體詩中尤以七律最有特色。有許多組詩表達了他對國事的憂傷,悲歌慷慨,酣暢淋漓,如《遼事雜詩》10首,《都下雜感》4首,《晚秋雜興》8首,《秋日雜感》10首等。他的代表作中,還有《小車行》、《賣兒行》等,寫災民的悲慘生活,也感人至深。陳子龍在崇禎時曾與夏允彝等組織“畿社”,其文學主張頗受前后七子的影響;但他講究經世致用,尤其他寫給弘光帝的一系列奏議,真可以和賈誼、陸贄相提并論。陳子龍早期的作品集有《岳起堂稿》、《屬玉堂集》、《平露堂集》等。崇禎末年以后有《丙戌遺草》、《湘真閣稿》等。他的作品清初已有散佚。經王昶等盡力搜集,編成《陳忠裕公全集》30卷,包括賦2卷、詩17卷、詞曲1卷、文10卷,有贛山草堂刊本。此外,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施蟄存、馬祖熙標校《陳子龍詩集》。
上一篇:《陳子昂集》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陶庵夢憶》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