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飆突進》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狂飆突進》是德國作家弗里德里希。馬克西米連·克林格爾1776年24歲時發表的劇本。劇作刻畫了一個具有反抗精神的英國人威爾特逃亡到英屬北美洲,參加了那里的反對英國殖民者的獨立戰爭。在當地,巧遇自己早年的戀人,使威爾特感到惶惑的是,她的父親與威爾特的父親有宿仇。然而,他暫時拋開私情,依然英勇地參加戰斗。直至戰爭結束,威爾特才與戀人取得諒解。作品還借助主人公的兩位朋友“火”和“怠惰”,表達了作者的革命傾向;通過“火”象征德國人民擺脫封建統治,建立合乎理性的社會制度的熱情幻想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通過描寫“怠惰”,作者意在喚醒生活在德意志大地上的人民,不要因為軍事官僚的黑暗統治而無所事事,一個人怠惰,絕不可能有所作為。主人公威爾特是英國公民,卻愿為美洲的獨立自由而戰,明顯體現了反專制主義,反對壓迫、爭取自由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感情。劇作《狂飆突進》鞭撻了封建社會的腐朽,其強烈的叛逆精神,對于崇尚個性解放、追求自由、反對封建專制的18世紀70年代興起的文學運動影響巨大。由赫爾德和歌德倡導的該文學運動以克林格爾的劇本名稱而命名。狂飆突進運動,飽含著摧枯拉朽的力量,雖然它未能徹底改變18世紀德國現狀,但卻在文學領域提出了社會革命的要求,并用文學創作反映出新興市民階級與封建貴族的斗爭。
克林格爾還創作有散文《浮士德的生活、事業和進地獄》、劇作《孿生兄弟》等。
上一篇:《瀛壖雜志》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貓苑》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