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詩話》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本書為清代詩人和學者王士禛(號阮亭、漁洋山人)撰輯的詩話,僅草創而未成,經其門人黃叔琳校訂、宋弼編次為12卷本,共642條,另一種是同時代的鄭方坤(荔鄉)根據王氏原稿“采摭諸書、重為補正”,將原書刪去216條,增入789條,共成1215條,即為10卷本。凡所增入,條下注一“補”字,使不相混。該10卷中,計國主、宗室一卷,中朝一卷,南唐一卷,前蜀、后蜀一卷,吳越、南唐一卷,閩一卷,楚、荊南一卷,宮闈、仙鬼、緇流一卷,羽士、鬼怪一卷,雜綴一卷。《四庫全書·總目卷一》評曰:“是書士禛原稿,本草創未竟之本,弼所續入,務求其博,體例遂傷冗雜、殊失士禛之初意,而掛漏者仍復不免。后鄭方坤重為補正,乃斐然可觀。是編精華,已盡為方坤所采。方坤所不采者,皆糟粕矣。”對兩種版本的褒貶,可謂公正,可知鄭氏的10卷本較勝于原書12卷本。二書刊刻時間相近,大約乾隆十五年(1750)前后。1989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戴鴻森校點本,即采用鄭氏的10卷本,以《奧雅堂叢書》本為底本,又與乾隆原刻《杞菊軒本》相對校。本書引用書目有《五代史》、《十國春秋》、《江南野史》、《漁隱叢話》、《藝苑卮言》等共326種,資料較為豐富。但限于王士禛、鄭方坤當時的條件,某些有關詩話的重要書籍,如南宋魏慶之的《詩人玉屑》、明胡應麟的《詩藪》等,書中并未援引。至于點竄原文,取便于己,乃古人通病,王、鄭二氏皆不能免。綜觀全書,搜輯雜史、詩話、筆記中有關五代詩人的遺聞佚事還有一些差錯,僅能滿足學者查索資料的需要,不宜直接用為學術研究上確切依據。
上一篇:《二十世紀宗教思想》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人的教育》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