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原名《易》,漢代通稱為《易經》。儒家重要典籍,《六經》之一。是古人卜問吉兇的方法書,即按一定的法式推算出數目,求得某種卦象,依據卦辭、爻辭推測所問事情的后果。“周”字一說指周代人的筮法,一說為“周遍”之義,即普遍的變易法則。“易”字一說為“簡易”之義,一說為“變易”之義。包括經、傳兩部分。經是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辭、爻辭,舊傳為伏羲氏、周文王所作。傳是對經的解釋,共10篇,又稱《易十翼》,包括《象》上下、《文言》、《系辭》上下、《說卦》、《序卦》、《雜卦》、《彖》上下,傳為孔子所作。經、傳最初是分開的,自西漢時起,以傳附經,合為一書。現代學者大多認為,經和傳都不是一人一時之作。該書雖屬占卦書,但在其中蘊含了較為深刻的理論思維和樸素的辯證觀念,在中國古代的學術發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古今注解和研究《周易》的多達數萬家。其中最重要的注本為三國魏王弼注、唐孔穎達疏的《周易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中。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宋程頤《程氏易傳》、朱熹《周易本義》,今人聞一多《周易義證類纂》、高亨《周易古經今注》等,也是較為流行的注本。此外,1977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周易》,抄寫于漢文帝初年,與傳世各家版本均不同,是現存最早的別本。
上一篇:《周元公集》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哲學的貧困》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