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號學美學》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法國當代著名文藝科學家羅蘭·巴特的重要著作。本書是當代西方頗有影響、較為流行的一部美學論著。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全書共6(含導言、結論)部分,約13萬字。作者在《語言和言語》一章中,運用系統科學的方法,從語言系統的角度,研究分析了一個作家的語言風格問題,并象征性地把這一理論運用于各種藝術領域。他認為,“無論從哪方面看,文化都是一種語言”,文化總是由符號構成的,其結構和組織形式與語言本身的結構與組織形式是一樣的。他從衣著系統、食物系統、汽車系統等多方面探討了符號學的應用問題。在其他各章節中,作者對索緒爾語言中符號學概念分類、意義、功能、系統等一系列的問題進行了理辯式的論述,并且得出了令人注意的、極富理論個性的結論。如他在探討語言符號的系統時,提出“對立的‘零程度’概念”,認為“零程度不是一種完全的不在,它是‘一種有意義的不在’”,“零程度”表明從“無”中創造意義的系統所掌握的能量”。總之,作者在本書中的探索,把符號學美學推進到了一個新的水平,在歐美學界產生重大的影響。本書于1964年在巴黎以法文問世以后,在西方各國流傳,并在美國多次重印。作者在法國有極高的聲望,著述甚豐,且在許多學術領域有建樹,被視為奇人怪才。其它著作有《論拉辛》、《寫作的零度》、《神話學》、《S/Z》、《本文的意向》等。本書在我國是第一部評介符號學原理的美學著作。
上一篇:《筆陣圖》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管理行為》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