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倫理學史》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蔡元培編著。商務印書館1910年7月出版。1987年2月商務印書館應讀書界要求,影印出版一批解放前的學術譯著,本書乃其中之一,字數約7萬。
《中國倫理學史》分第1、2、3期,共30章節。第1期“先秦創始時代”,論述倫理學之起源、各家學說之消長。其中儒家孔子的道德、性、仁、孝、忠恕、學問、涵養,子思的中庸、率性、誠,孟子的創見、性善說、欲、義、浩然之氣等,荀子的學說、仁道之源、性惡說、性論之矛盾、修為之方法、禮、禮樂相濟、刑罰等,道家老子的學說之淵源、學說之趨向、道、德、因果之倒置、齊善惡、無為之政治、法術之起源等,莊子的世界觀及人生觀、理想之人格、修為之法、內省等,農家許行的義務權利之平等,齊物價,墨家墨子的有神論、法天、道德之法則、兼愛等,法家管子的理想之國家、道德與生計之關系、上下之義務等等,均有詳盡的論述。第2期漢唐繼承時代中又論述了儒教之讬始、道教之讬始、佛教之流入、三教并存而儒教終為倫理學之正宗等。淮南子、董仲舒、揚雄、王充、韓愈等家觀點盡列其中。第3期宋明理學時代,有宋理學之起源、朱陸之異同、動機論之成立、功利論之別出、儒教之凝成、思想之制限等。王荊公、周濂溪、鄒康節、張橫渠、程明道、程伊川、朱晦庵、陸象山、楊慈湖、王陽明等名家論述均備無遺。本書附錄中,還較祥細地介紹了戴東原學說、黃梨洲學說、愈理初學說等。
上一篇:《中國叢書綜錄》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中國大陸上的遠古居民》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