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四庫簡明目錄標注》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四庫全書總目》不記載各書的版本情況,只注明是何人何地進呈的本子,提要偶或在涉及版本流傳情況時提到《四庫》采錄的底本,但絕大多數書都不知道是什么版本,這一點最為后人所詬病。《簡目》則連是誰進呈的書也不記載。因此,《總目》和《簡目》雖然對指點讀書門徑大有裨益,但學子們光靠這兩部書還不知道應該選擇什么版本來讀。《增訂四庫簡明目錄標注》就是為了適應這一需要而作的。
本書原作者是清末學者邵懿辰,他以乾隆四十九年(1784)杭州初刻《簡目》為底本,在每種書下標注各種版本,所注多為刊本,如無刊本,有時也注出抄本,作者還指出各種版本的優劣,為讀者提供參考。繆荃孫在為此書所作序中說:“是書之命意,在分別本之存佚,與刻之善否。”此書所列版本迄于咸豐年間,當時只是一部手稿,書名定為《四庫簡明目錄標注》。1911年,作者之孫邵章又對手稿加以增補,添注咸豐以后新出版本及邵懿辰遺漏的舊本,作為“續錄”附在每條后面,然后將此書刊板印行,書名改為《增訂四庫簡明目錄標注》,共20卷。此書刊行之前,學者們就已經互相傳抄,視若珍籍。清末藏書家莫友芝寫的一部流傳甚廣的《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基本上抄襲此書而成。直至今日仍然沒有什么別的書能夠取代它,除了對普通讀者選擇版本有所幫助外,此書對查考《四庫全書》的底本也頗有參考價值。
此書1959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排印本,1963年和1979年兩次再版。
上一篇:《圣訓》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增長的極限》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