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續古文觀止》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歷代散文選本,清吳楚材、吳調侯叔侄編選,其叔祖吳興祚審定,并為之作序。序中稱“以此正蒙養而裨后學”,作為學塾課本,頗便初學。“觀止”本于《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季札觀周樂”。移用取為書名《古文觀止》,夸飾此書將古文精萃搜羅殆盡,其他無足觀。與其他古文選本相比,此書突破分類編選古文易習于瑣細的流弊,吸收《文章正宗》從《左傳》選起的優點,避免了《文編》選文止于南宋的片面性,取文上自東周,下迄明末,凡222篇。按時代先后編次為7個時期,以散文為主,兼采駢文辭賦,繁簡適中,約略反映出古代散文發展的慨貌和不同風格。每個時期均收有重要作家的作品,文后均加簡要評注,或句下批,或篇末總評,點明文章旨趣,寫作特點。此書亦有失當處:如不收先秦諸子散文,誤收擬作(如《李陵答蘇武書》),對敘事文不甚重視,史部之文多議論文字,南北朝僅選一篇,金元文全闕。此書雖選材未盡精當,但雅俗共賞,自康熙三十四年(1695)初版后,風行不衰。
《續古文觀止》,王文濡編選,1924年成書。編選體例基本上沿襲《古文觀止》,使二書貫通一致。書中收清代60余位古文名家的170余篇文章,上起明末清初,下迄清末民初,以補《古文觀止》收文止于明末之憾。并在書前匯集作者小傳。將存世作者之文入選,此書當屬創舉。所收之文文備眾體,有議論、抒情、敘事,信札較多,而無奏章之類公牘,多文情并茂之作,大體反映出有清一代的散文成就。
上一篇:《古今人物別名索引》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臺灣:走向工業化社會》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