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象棋史叢考》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中國象棋史叢考》,朱南銑著,中華書局1987年出版。此書收輯作者3篇考證中國象棋的論文,是其多年研究成果。中國象棋,多以棋譜傳世,有關棋史的資料則一鱗半爪散見于古籍中。此書對中國象棋史作較為系統的論述,在現當代頗為鮮見。“象戲,戲兵也。黃帝之戰,驅猛獸以為陣。象,獸之雄也,故戲兵而以象戲名之。”唐玄宗時始設翰林棋待詔,但確指“象棋”則為南宋孝宗時周密《武林舊事》中的“諸色伎藝人”條下,在棋待詔15人中,竟有10人為象棋待詔。從中可見南宋時中國象棋發展之盛況。中國象棋定型為今天的形制,此書認為至晚自南宋劉克莊(1187~1269)所處時代,劉克莊的一首詠象棋的五古詩《象奕一首,呈葉潛仲》,完整描繪了棋盤、棋子的形式和著法,并提出一些粗略棋藝理論。圍棋在北宋稱“大棋”,與象棋相對表示一尊一卑,至南宋后,由于封建統治者的重視,中國象棋開始獨立發展,在民間盛行如火如荼,并相繼有佳譜面世。此書認為,中國最早的象棋譜為北宋尹洙的《象戲格》,現行象棋最早棋譜為南宋葉茂卿的《象棋神機錄》。明代的《夢入神機》殘局譜,規模之巨為中國象棋史絕無僅有。明末的《桔中秘》,集前人全局及殘局佳譜大成,輯52個全局、133個殘局棋譜,對當頭炮開局戰術作出劃時代總結,給后世帶來不小影響。清譜《梅花譜》和《竹香齋象戲譜》在全局和排局方面造諧居清代20多種棋譜之先。此書還對古代文獻中的“三人對弈”象棋及“七國象戲”象棋的形式做了考證和介紹。
上一篇:《中國章回小說考證》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事物記原》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