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自由的恐懼》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美國埃里希·弗羅姆著。本書是作者的成名作,1941年在美國紐約首次出版后即引起轟動,很快地連續再版,并被譯成多種文字。我國有的譯本稱作《逃避自由》(Escane Freedom)。本書中文本是根據勞特利奇——基根·保羅出版有限公司及希勞德威出版社1980年第17次印刷本譯出,由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出版。弗羅姆是新精神分析運動的創始人和法蘭克福學派的核心人物。在全書中,作者涉及哲學、社會學、社會心理學、精神分析學等學科,圍繞西方社會自由觀這個中心內容,剝繭抽絲、層層深入地闡述了個性結構、自由及其他相互關系的理論。他考察了各種社會因素對個人性心理的影響和人的人性結構一旦形成后又反過來對社會進程的作用,同時分析了雙方各自積極、消極的意義。他說:“只有在分析了現代人的整個個性結構的基礎上,才能完全理解自由的含義”。“本書的主題是:現代人擺脫了前個人主義社會的束縛——這一社會同時給個體以安全感和限定,但沒有獲得個體自身實現這一積極意義上的自由,也就是說,他的理智、激情、感覺和潛能沒能得到表現”。關于自由,作者認為它給人們帶來的不是幸福,而是惶惑不安,孤獨、恐懼、焦慮和懷疑。在你死我活的生存競爭中,在一個充滿敵意的世界里,自由像沉重的負擔壓得人不堪忍受,從而恐懼它,并產生逃避它的念頭。逃避的方式或者是控制他人以顯示自己的力量,或者放棄自己的權力,前者變態形式為虐待狂,后者的變態形式為受虐待狂。但是,這種狀況不是一成不變、命定的,而是可以通過消極自由轉變為積極自由,扭轉其現狀。不過作者在書中的全部觀點畢竟未能脫出資本主義社會的窠臼,有其固有的局限性。
上一篇:《寓圃雜記》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尸鬼二十五話》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