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書》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紀傳體北周史書,二十四史之一。唐令孤德棻等撰。令狐德棻(583~666),宜州畢原(今陜西耀縣)人,曾多次參加官書編撰工作。貞觀三年(629),奉敕主編《周書》,此書多取材西魏史官柳蚪的周史和隋牛弘的《周記》,至貞觀十年成書。全書有帝記8卷,列傳42卷,總計50卷,無表無志。德棻治史經(jīng)驗豐富,敘事有獨到之處。對當時政權林立,紛爭不息的情況,能夠“一一書之,使閱者一覽了然”(趙翼《陔余叢考·周書》)。另外在列傳中注意保存一些重要史料。如在《盧辯傳》中記述了北周官制改革的具體情況。府兵制為當時重要兵制,在《侯莫陳崇傳》中也有詳細記載。又如昭明太子蕭統(tǒng)第三子蕭詧,曾引西魏兵滅梁,并在江陵稱帝三世,史稱后梁。姚思廉《梁書》不為其立傳,而《周書》不但為他立傳,還將他的子孫及在梁、陳、隋史中無傳的部將附于傳末,使后梁的一些史料得以保留。德棻為著名文士,因此像王褒的《寄周弘讓書》、庾信的《哀江南賦》等重要文獻也收集到各自傳中。文體仿《尚書》,語雖典雅,但不免古奧艱澀。另外取材不夠豐富,因而使本書內容也不夠充實。劉知幾曾評為“不能別求他述,用廣異聞”?!吨軙分帘彼我讯鄽堦I,后人取《北史》及其他史書補入。最早刻本約在北宋熙寧年間,早已不存。南宋紹興十四年(1144),《周書》同另外六史在眉山重刻,即所謂“宋蜀本”,或稱“眉山七史本”。這個本子也未能完整保存下來,現(xiàn)流傳的宋蜀本都是經(jīng)元明兩代補版的“三朝本”。1971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周書》點校本,以清武英殿本為底本,參用商務印書館百衲本(影印三朝本),明南北監(jiān)本,毛氏汲古閣本,清金陵書局本互相核定而成。
上一篇:《吹劍錄》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周禮》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