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俠五義》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清代長篇俠義小說,又名《忠烈俠義傳》,1879年刊刻,共120回。此書根據說書藝人石玉昆的說唱本《包公案》編寫而成。其時有聽書人依其底本做《龍圖耳錄》一書。后又有題“問竹主人”者把原書序前12行刪去,先改稱《忠烈俠義傳》,又改稱《三俠五義》。以后出現的《七俠五義》是清代文人俞樾“援據史傳,訂正俗說”,并以書中已有南、北雙俠4人,又加上沈仲元、智化、艾虎共為七俠,加上原有的五位義士,把書名改為《七俠五義》,于光緒十五年作序刊行。
《三俠五義》前半部主要寫包拯在俠客義士的輔佐下剛正不阿,秉公辦案的故事。后半部主要寫眾俠義之士往來糾葛和他們除暴安良的行為。小說中的包拯被塑造成一個鐵面無私、廉潔公正、斷案如神、愛民如子的“青天大老爺”。而其他綠林好漢則被塑造成助清官、鏟惡霸的俠義之士。書中所宣傳的人物和事件,曲折地反映了人民向往安定和平的生活,以及對惡勢力的痛恨。作者極力宣揚的另一方面是“忠君”的思想傾向。南俠展昭被皇帝封為“御貓”便立刻在房與圣上叩頭。其他俠客只要一聽說皇帝接見都馬上穿戴好罪衣罪裙。作品有較強的藝術性。口語流利,明白曉暢,情節曲折,人物形象鮮明,是后世公案俠義小說的典范之作。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評此書:“而獨于寫草野豪杰,輒奕奕有神,間或襯以世態,雜以詼諧,亦每令莽夫分外生色?!薄度齻b五義》還有光緒八年(1882)活字本、光緒九年(1883)文雅齋覆本,俞樾改訂有上海廣百宋齋印本。上海文化出版社1956年、中華書局1962年、上海古籍1980年都曾出版該書。
上一篇:《萬葉集》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三國志》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