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三國時期的斷代史,記載了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到晉武帝太康元年(280)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歷史。全書65卷,分為魏書30卷,蜀書15卷,吳書20卷,沒有表和志,這種體例在斷代史中又別創一格?!度龂尽返淖髡哧悏?233~297),字承祚,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人,是史學家譙周的弟子。他在蜀未亡時即注意蜀事,并采集史料,在蜀亡后完成了蜀書。當時魏、吳兩國已各有史書,官修的有王沈《魏書》、韋昭《吳書》,私撰的有魚豢《魏略》,陳壽根據這些材料,完成了《三國志》。但總的來說,因為陳壽見到的史料有限,所以三書的內容都還不夠充實。
《三國志》的注者裴松之(372~451),南朝宋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人,字世期,博覽群書,官至中書侍郎。他廣泛地搜集資料,為陳書所作的注釋中采錄的魏、晉人著作多達200余種,文字比原書多出數倍,雖名為注,實為補遺性質。裴注的體例,他在《進書表》里講了4個方面:一、“壽所不載,事宜存錄者,則罔不畢取以補其闕”;二、“同說一事而辭有乖離,或出事本異疑不能判,并皆抄納以備異聞”;三、“紕謬顯然,言不附理,則隨違矯正以懲其妄”;四、“時事當否及壽之小失,頗以愚意有所論辯”。按《隋書·經籍志》著錄裴注《三國志》,除本書65卷外,還有《敘錄》1卷,可惜唐以后已失傳。裴注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和史料價值,與陳書已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清代學者對《三國志》做過大量??笨加喒ぷ?,后來梁章鉅的《三國志旁證》和盧弼的《三國志集解》,先后匯集諸家校語,作了兩次總結。1959年中華書局出版的《三國志》標點本,利用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將陳書和裴注編排在一起,是目前最流行、最實用的版本。
上一篇:《三俠五義》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三垣筆記》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