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暇集》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資暇集》3卷,唐李匡乂撰。李匡乂,一作李匡文,字濟翁,系李唐宗室之后,唐文宗時曾任宗正少卿。此書舊本多署為李濟翁,乃因宋人避太祖諱,而改以其字署名。今本書前無自序,系宋以后所佚,南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曾引其自序說:“世俗之談類多訛誤,雖有見聞,默不敢證,故著此書,上篇正誤,中篇談原,下篇本物,以資休暇”。
此書內容以考據辯證經史名物制度為主,在唐人此類筆記中實屬上乘之作,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其上卷多糾駁俗說之謬,如“行李”條謂“李”字除果名、地名、人姓之外,別無它義,《左傳》“行李之往來”句,杜預注“行李”為使人,本書指出“李”乃“使”之誤,因舊文“使”字作“ ”,形近而誤。這條考證很受后人重視,宋人筆記引此說而加以發揮的不下10家。又如“客散”條謂世俗客人告辭時必說“客散孟嘗門”而不知其出處,作者指出此語出自王維“悲府主歿”詩“秋風正蕭索,客散孟嘗門”,本謂主人死后門僚皆星散而去,如用在客人告辭時,豈非對主人的莫大不祥? “杜度”條引韓愈《諱辨》“漢之時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諱”句,而據漢末杜恕所著《篤論》,指出所謂杜度本名操,字伯度,后避曹操諱,故以字行,后世又訛傳為杜度。本書中卷多追溯事物的起源,如謂“押衙”應作“押牙”,“端午”應作“端五”之類,可借以探索語源。下卷多考名物,亦間及俗語俗說,如“非麻胡”條說世俗多以“麻胡來”來嚇唬小孩,俗傳麻胡是一多髯威嚴的神人,本書指出麻胡本指隋朝將軍麻祜,他生性酷虐,煬帝令他開汴河,多役死民伕,兒童望而畏之,互相恐嚇曰“麻祜來”,因童音不正,遂訛“祜”為“胡”。這條考辨也常為后人引證。
此書有《叢書集成初編》本。
上一篇:《敗壞了赫德萊堡的人》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資治通鑒考異》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