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傳》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法國著名文學家羅曼·羅蘭著過《米開朗琪羅傳》、《托爾斯泰傳》、《甘地傳》等,1903年發表的《貝多芬傳》是其“名人傳系列”的第一部。此書引起當時公眾廣泛注意。1978年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了傅雷的《貝多芬傳》中譯本。1770年,路德維希·范·貝多芬出生于德國波恩一個貧窮的家庭,從4歲起,就被男高音歌手的父親釘在羽管鍵琴前學習音樂,11歲加入戲院樂隊。少年的貝多芬便開始以取得酬金的演出,教人音樂為家庭經濟問題奔波。1796年起,疾病使他聽力漸衰,終至失聰。這對于音樂家來說,是可怕的遭遇,但其絕大部分音樂作品卻是在其失聰后,身心受到痛苦折磨情況下創作的,在《悲愴奏鳴曲》、《幻想奏鳴曲》等作品中,可見其悲劇式的愁苦。面臨經濟的困窘,愛侄的墮落,世界不給他歡樂,他卻創造了歡樂給予世界,《第二交響曲》表達了他渴望希望和愛情的心愿。《第九交響曲》,原題《以歡樂頌的合唱為結局的交響曲》,以引進極富激情的合唱的大膽創造,了卻了貝多芬抒發歡樂之美的藝術追求。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使渴求自由、獨立的音樂家寫下《英雄交響曲》獻給拿破侖·波拿巴,當他得悉波拿巴稱帝后,憤怒地撕去了題獻詞句,換上“紀念一個偉大的遺跡”的話。宗教、政府、貴族不能使貝多芬屈膝,他以不可馴服的倔強對待人生。他與歌德同行,途遇王室皇族,歌德站在路旁深深地彎腰,脫帽致意,他卻按了一下帽子,背著手往人叢中走去。羅曼·羅蘭一面把貝多芬比作普羅米修斯,給人類創造了藝術文明,一面高度評價貝多芬:“沒有偉大的品格,就沒有偉大的人,甚至沒有偉大的藝術家”。1827年,偉大的音樂天才“在大風雨中,大風雪中,一聲響雷中,咽了最后一口氣。一只陌生的手替他闔上了眼睛。”
上一篇:《讀書雜志》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財富的分配》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