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兔記》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南戲劇本。明初無名氏作品。全稱《劉志遠白兔記》,簡稱《劉志遠》或《白兔記》。取材于宋元時期《新編五代史評話》和金人《劉志遠諸宮調》(今存殘本)而加以改編,演唱劉志遠(后漢高祖)和其妻李三娘的故事。內容是:劉志遠因家貧為李文奎做長工,李見他相貌不凡,斷定他日后會發跡,便將女兒三娘許配給他。文奎死后,其子洪一夫婦虐待志遠夫婦,志遠被迫投軍,因武藝高強受贅于岳節度使家,又因軍功升九州安撫使。三娘在家備受磨難,在磨房中產子,以牙咬臍,遂名咬臍郎。洪一夫妻想謀害這個孩子,為鄰人救出送給志遠。16年后,咬臍郎射獵,追蹤白兔,在井邊與母親相會,全家得以團圓。《白兔記》在藝術上富有民間文藝的特色,文字質樸,刻畫人物、編排情節生動自然。劇本通過三娘形象的塑造,揭示了古代農村婦女的悲慘命運,有著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劇中對李洪一夫妻嫌貧愛富、暴虐無情的卑劣行徑也進行了無情鞭撻。關于劉志遠的描寫,則流露出宿命論和封建迷信思想,是作品的糟粕。《白兔記》產生以來,久演不衰,昆曲、川劇、湘劇、河北梆子等劇種至今尚能演出全本或單折。
《白兔記》的刊本,主要有成化本,題為《新編劉志遠還鄉白兔記》(1967年上海嘉定出土,見《明成化說唱詞話叢刊》,1973年上海文管會、博物館影印本);萬歷富春堂本,題為《新刻出象音注劉志遠白兔記》;崇禎汲古閣《六十種曲》本,題為《白免記》。三本均經明人修改,故事情節大致相同。鄭振鐸處藏有蓮勺廬鈔本。1959年中華書局出版中山大學中文系校本;1988年寶文堂書店出版俞海宜《白兔記簡注》。另有1980年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出版的《暖紅室匯刻傳奇荊劉拜殺》。
上一篇:《畫繼》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白虎通義》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