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榷》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明末清初談遷撰。編年體明史。共104卷,2卷首4卷,記述明代帝王世系、地理、封爵和職官。談遷在明亡以后,自署“江左遺民”終身不仕,致力于子史百家之學。因不滿于諸家編年體明史的訛陋,與明代歷朝實錄的忌諱失實,立志編撰明史。從明天啟元年(1621)開始,以《明實錄》為本,參閱有關明代史書100余種,六易其稿,于天啟六年成書,后又陸續修訂增補。二年后全稿被盜,又發憤重新撰寫。其間曾攜稿入京,進訪降臣、皇親、宦官和公侯門客,搜集遺聞,進行訂補,歷35年完稿。該書記述平實,廣征博采,總起來說,具有三方面的特點:一對于實錄中避而不談的一些重要史實,敢于直書,如對朱元璋晚年殺戮功臣事,對建文朝一代史事,對萬歷以后明與滿洲先世建州女真(后金)等事,可補它史之不足,史料價值較高。二對重要史事均有評論,往往引各家之說,而列自家的見解于其后,較為精到,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如第11卷惠宗建文三年于復謫齊泰、黃子澄,命大理司卿薛巖往赦燕庶人罪事下評論說:“談遷曰:斬晁錯以謝七國,擯齊、黃以款北平,今昔之謬,如出一轍。天方授燕,即函齊、黃首致之,曷益哉?李得成甫歸,薛巖繼往,一而再,再斯褻矣!興師百萬,而猶思假酈商陸賈之口,疇為信之,固不俟其逆命也”。三詳于史實的考訂,所用史料較為可信,其中記載萬歷以后70余年的史事,尤為詳盡,收集有不少明代建州史料,以及各種邸報,方志及官吏、遺民口述材料。并編補崇禎朝十七年史事共15卷,可補《明實錄》之缺。該書在清代被列為禁書,只有少量抄本流傳,且多脫佚。1958年古籍出版社據蔣氏衍勞草堂抄本和四明盧氏抱經堂抄本互相校補,出版校點本,書前有張宗祥題記、明喻應益序,作者自序及義例,全6冊精裝,為目前最好的版本,1988年中華書局重印。
上一篇:《四庫全書簡明目錄》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基督教并不神秘》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