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理學》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荷蘭杰出的唯物主義哲學家斯賓諾莎的主要著作。本書依據牛津大學出版社1927年英譯本譯出。1983年3月商務印書館出版此書,編入《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該書從1662年開始寫起,花費了作者10余年的時間和精力才寫完,在作者去世后,由其朋友出版。全書18萬余字,分為5個部分,即論神,論心靈的性質和起源,論情感的起源和性質,論人的奴役或情感的力量,論理智的力量或人的自由。第1部分作者論述了實體學說。他提出“實體”的概念,用意就在于取代超自然的神的觀念;他認為世界除了實體及其樣式之外,沒有別的東西,而實體就是物屬自然。第2部分主要講認識論問題。作者在此肯定了人的認識能力,考察了認知的方式,提出了檢驗觀念真理性的標準:即內在的標志和外在的標志。第3部分闡述了各種情感對理智認識的影響,認為人的被動的情感出自于不正確的和混淆的觀念,批判了心靈決定身體的唯心主義觀點和意志自由論。作者在第4部分論述了道德的基礎、善惡的標準等問題。他認為趨善避惡是人的本性,凡是確知對我們有用的東西就是善的,反之則是惡的,因此只有符合本性,在理性指導下的生活才是最合乎道德的生活。本書的最后一部分論述道德的最高境界以及達到此境界的修養途徑,認為道德修養的過程就是認識真理的過程,自由就是按必然性行事。通覽全書,作者從實體出發,通過認識這一途徑,變被動的心靈為主動的心靈,從而達到人的自由和幸福,構建了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其中包容了許多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此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本書對近現代歐洲哲學的發展也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值得指出的是,作者在本書的寫作中采用了“幾何學的方法”,即先確定定義,提出公理,再在此基礎上推演出各個命題和原理。
上一篇:《從哲學看控制論》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偽君子》作品簡析與讀后感